阴漫漫行

愁云怒风相追逐,青山灭没沧江覆。

少留灯火就空床,更听波涛围野屋。

忆昨踏雪度长安,夜宿木瘤还苦寒。

谁云当春便妍暖,十日九八阴漫漫。

形式: 古风

翻译

愁云和狂风相互追赶,青山消失在苍茫的江面。
稍微停留,独对空床,只有灯火陪伴,又听见波涛环绕着野外房屋。
回想昨日,踏着雪走过繁华的长安,夜晚住宿在木瘤般的简陋住所,依然寒冷刺骨。
谁说春天必然温暖美丽,实际上十天里有九天八天都是阴冷漫长。

注释

愁云:象征忧郁的心情或不祥的预兆。
怒风:形容风力猛烈。
青山:青翠的山峰。
沧江:深青色的江水。
灯火:夜晚照明的火光。
空床:无人使用的床铺。
波涛:江水或海浪的翻滚。
野屋:乡村或野外的房屋。
踏雪:在雪地上行走。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这里指代繁华之地。
木瘤:形容简陋的住所。
苦寒:非常寒冷。
妍暖:明媚温暖。
阴漫漫:阴冷而漫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萧瑟景象,充满了沉郁和忧思的情感。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将自己的心境融入其中。

"愁云怒风相追逐,青山灭没沧江覆" 这两句描述了秋季的天气多变,乌云密布,狂风骤起,连绵的青山似乎也被这股力量所吞没,而远处的沧江亦被浓重的云雾所笼罩。这样的景象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少留灯火就空床, 更听波涛围野屋" 这两句则转向夜晚的寂静与孤独。在这宁静中,只剩下微弱的灯光照亮空旷的床榻,外面的波涛声更增添了一份深夜的凄清。诗人似乎在强调自己的孤独和心中的不安。

"忆昨踏雪度长安,夜宿木瘤还苦寒" 这两句回忆起了过去某个冬天的经历,在那个寒冷的季节里,诗人曾经穿越过长安的积雪,并在夜晚找到了一处简陋的庇护——木瘤。这样的记忆让人不禁感受到那份刻骨的寒冷和孤独。

"谁云当春便妍暖,十日九八阴漫漫" 最后两句则对常人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在许多人看来,春天总应是温暖美好的季节,但诗人却感受到了连绵的阴霾,似乎连续的阴天让人难以感受到春日的温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在秋夜中所体验到的孤独、忧愁以及对于常规美好季节观点的反思。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两山间

自予营北渚,数至两山间。

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

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

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

祗应身后冢,亦是眼中山。

且复依山住,归鞍未可攀。

形式: 古风

两马齿俱壮

两马齿俱壮,自骄千里材。

生姿何轩轩,或是龙之媒。

一马立长衢,顾影方徘徊。

一马裂衔辔,奔嘶逸风雷。

立岂饱刍豆,恋栈常思回。

奔岂欲野龁,久羁羡驽骀。

两马不同调,各为世所猜。

问之不能言,使我心悠哉。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估玉

潼关西山古蓝田,有气郁郁高拄天。

雄虹雌霓相结缠,昼夜不散非云烟。

秦人挟斤上其巅,视气所出深镵镌。

得物盈尺方且坚,以斤试叩声泠然。

持归市上求百钱,人皆疑嗟莫爱怜。

大梁老估闻不眠,操金喜取走蹁跹。

深藏牢包三十年,光怪邻里惊相传,欲献天子无由缘。

朝廷昨日钟鼓县,呼工琢圭寘神筵。

玉材细琐不中权,贾孙抱物诏使前。

红罗复叠帕紫毡,发视绀碧光属联。

诏问与价当几千,众工让口无敢先。

嗟我岂识真与全。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馀寒

馀寒驾春风,入我征衣裳。

扪鬓只得冻,蔽面尚疑创。

士耳恐犹坠,马毛欲吹僵。

牢持有失箸,疾饮无留汤。

曈曈扶桑日,出有万里光。

可怜当此时,不湿地上霜。

冥冥鸿雁飞,北望去成行。

谁言有百鸟,此鸟知阴阳。

岂时有必至,前识圣所臧。

把酒谢高翰,我知思故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