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曼朝散得郡西归留别二首(其一)

风波定后得西归,乌鹊喧呼里巷知。

未熟黄粱惊破梦,相看白发信乘危。

豚肩尚有冬深味,蚕器应逢市合时。

父老为公留腊酒,不须犹唱式微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风波平息后我才能返回故乡,喜鹊的叫声在街头巷尾都能听见。
还未成熟的黄粱稻谷惊醒了美梦,看着彼此的白发,深知世事艰难。
即便冬天的猪肩肉仍有深沉的滋味,养蚕的器具也该在市场交易的好时机出现。
乡亲们为了敬您留下腊酒,无需再吟唱《式微》这样的忧患之诗。

注释

风波:指社会动荡或困难时期。
乌鹊:古人常以乌鹊报喜,象征吉祥。
豚肩:猪肩肉,冬季食物,代表丰盛。
蚕器:养蚕工具,暗示农事活动。
腊酒:农历十二月酿制的酒,用于庆祝和祭祀。
式微:《诗经》中的篇名,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次韵李曼朝散得郡西归留别二首(其一)》。诗人以个人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在风波平息后得以回归故乡的喜悦,以及对邻里间温馨的回应。"乌鹊喧呼里巷知"描绘了乡亲们得知消息后的热闹场景,反映出诗人与乡人的深厚情谊。

"未熟黄粱惊破梦"暗指生活中的挫折和理想幻灭,但诗人并未沉浸于失落,而是坦然面对现实。"相看白发信乘危"表达了岁月流转,人已老去,但仍需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豚肩尚有冬深味,蚕器应逢市合时"两句,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展现了季节更迭和农事活动,寓含着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最后,诗人以"父老为公留腊酒,不须犹唱式微诗"作结,表达了对父老乡亲的热情款待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需过多忧虑,只需享受当下的人生态度。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既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也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乡愁情怀。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李曼朝散得郡西归留别二首(其二)

怀印徒行尚故衣,邸中掾史见犹疑。

千人上冢乡关动,五马行春雨泽随。

醉里坠车初未觉,道中破甑复谁悲。

西行漫遣亲朋喜,早赋陶翁归去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其一)

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

三年欲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

无事佛僧何处著,人群鸟兽不妨同。

眼前簿领何时脱,一笑相看丈室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其二)

僧老经时不出山,法堂延客未曾关。

心开宝月婵娟处,身寄浮云出没间。

休夏巾瓶谁与共,迎秋水石不胜闲。

近来寄我《金刚》颂,欲指胸中无所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次韵李简夫因病不出

十五年来一味闲,近来推病更安眠。

鹤形知瘦非关老,僧定端居不计年。

坐上要须长满客,杖头何用出携钱。

未嫌语笑妨清静,闲暇陪公几杖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