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学剑虽无术,吟诗似有魔。
已贫甘事晚,临老爱闲多。
鸡犬唯随鹿,儿童只衣蓑。
时因寻野叟,狂醉复狂歌。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晚年贫困但心境自在的生活状态。"学剑虽无术,吟诗似有魔"表明诗人虽然在剑术上没有高超的技巧,但在吟诵诗词方面却如同被诗意所吸引,表现出一种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与天赋。
接着“已贫甘事晚,临老爱闲多”则透露了诗人到了晚年虽然生活贫困,但对于这些平淡而简单的事情感到满足,并且更加珍惜和享受那些安静悠闲的时光。这种心态体现出一种超脱物质追求、达观人生的境界。
“鸡犬唯随鹿,儿童只衣蓑”描绘了一种田园生活的情景,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即使是家畜也如同野生动物般自由自在,而孩子们则穿着简单的衣物嬉戏,这些都强化了诗中自然、纯朴的氛围。
最后,“时因寻野叟,狂醉复狂歌”表达了诗人偶尔会去寻找那些隐居田园的老者,与他们一同沉浸在酒精和音乐之中,尽情享受生活。"狂醉复狂歌"则展现了一种对生活热爱与释放自我的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约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淡泊明志、乐于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清贫和精神自由的向往。
不详
唐代诗人。咸通十二年,进士及第,曾为江宁丞。后辞官,潦倒以终,为“咸通十哲”之一
乡国乱离后,交亲半旅游。
远闻诚可念,归见岂无愁。
败苇迷荒径,寒蓑没坏舟。
衡门终不掩,倚杖看波流。
游秦复滞燕,不觉近衰年。
旅貌同柴毁,行衣对骨穿。
篱寒多啄雀,木落断浮烟。
楚夜闻鸣雁,犹疑在塞天。
步步经戎虏,防兵不离身。
山多曾战处,路断野行人。
暴雨声同瀑,奔沙势异尘。
片时怀万虑,白发数茎新。
独夜长城下,孤吟近北辰。
半天初去雁,穷碛远来人。
月黯氛埃积,风膻帐幕邻。
惟闻防虏寇,不语暗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