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子津亭

杨子江津十四经,纪行文字遍长亭。

惊人旅鬓斩新白,无事海门依旧青。

前路莫知霜凛凛,故乡何处雁冥冥。

可怜不识生离者,数点渔帆落暮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扬子江边行经十四次,沿途的纪行文字遍布长亭。
旅途中的游子惊见鬓发骤然斑白,而无事的海门景象依旧青翠。
前方的路途未知,寒霜凛冽难挡,故乡遥远,大雁在昏暗的天际飞向何方。
可叹那些未曾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黄昏时分只见几点渔帆落在水边的小洲上。

注释

杨子江:即长江,这里特指扬子江段。
津:渡口。
十四经:形容经过多次。
纪行文字:记录行程的诗文。
长亭:古时设在道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常用来作为送别之地。
惊人:令人惊讶。
旅鬓:旅行者的鬓发,比喻年华老去。
斩新白:突然变得雪白,形容时间快速流逝,人易老。
海门:这里可能指长江入海口,景象开阔。
依旧青:依然保持青翠的颜色,象征不变或永恒。
前路:未来的路程,比喻未来的日子。
莫知:无法预知。
霜凛凛:形容霜冷严峻,比喻前路艰难。
故乡何处:表达对故乡位置的不确定,引申为思乡之情。
可怜:可叹,令人同情。
不识生离者:不懂得生离死别痛苦的人。
数点:几片、少许,这里形容渔帆稀少。
渔帆:渔船上的帆,代指渔民或渔舟。
落暮汀:傍晚时分停泊在水边沙洲上,'汀'指水边平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的萧瑟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旅途中的孤独感受。诗人通过杨子江津十四经的古迹,纪行文字遍布长亭的情景,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惊人旅鬓斩新白"一句,以鲜明的笔触描绘出秋天树叶变白的景象,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凋零。"无事海门依旧青"则是对比之下,表达了自然界中某些永恒不变的事物与个人情感的对照。

"前路莫知霜凛凛"表现了诗人面对未来的迷茫和旅途中的艰辛,而"故乡何处雁冥冥"则是对远方故土的深深思念,雁过天际,更增添了一份离愁。

最后两句"可怜不识生离者,数点渔帆落暮汀"中,“可怜”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不知离别之苦的人的同情与理解。"数点渔帆落暮汀"则是描绘了一天即将结束时,那些渔人的小船渐渐消失在岸边的情景,增添了画面感。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怀和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题兖州泗河中石床

一片苔床水漱痕,何人清赏动乾坤。

谪仙醉后云为态,野客吟时月作魂。

光景不回波自远,风流难问石无言。

迩来多少登临客,千载谁将胜事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题湖城县西道中槐树

零落攲斜此路中,盛时曾识太平风。

晓迷天仗归春苑,暮送鸾旗指洛宫。

一自烟尘生蓟北,更无消息幸关东。

而今只有孤根在,鸟啄虫穿没乱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题越州法华寺

寺在五峰阴,穿缘一径寻。

云藏古殿暗,石护小房深。

宿鸟连僧定,寒猿应客吟。

上方应见海,月出试登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题豪家故池

岁久无泉引,春来仰雨流。

萍枯黏朽槛,沙浅露沈舟。

照影人何在,持竿客寄游。

翛然兴废外,回首谢眠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