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零落攲斜此路中,盛时曾识太平风。
晓迷天仗归春苑,暮送鸾旗指洛宫。
一自烟尘生蓟北,更无消息幸关东。
而今只有孤根在,鸟啄虫穿没乱蓬。
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幅时光流转、盛衰更迭的画面。"零落攲斜此路中"一句,描绘出道路两旁树木稀疏,阳光斑驳的景象,同时也隐喻了时光的流逝和物是人非。接下来的"盛时曾识太平风"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时代的回忆,那时候的气氛是多么的太平。
"晓迷天仗归春苑,暮送鸾旗指洛宫"这两句则描绘了一日之内朝廷官员的活动。清晨时分,他们乘坐天子御用车辆返回春日的园林;傍晚时分,又有仪仗队伍举着龙形旗帜,引导他们前往洛阳城。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唐代京城的繁华与官员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随后的"一自烟尘生蓟北,更无消息幸关东"则转换了情境。诗人表达了自从尘世纷扰涌起,北方边塞的消息断绝之后,再也没有从关东方向传来任何好消息。这反映出边疆动荡不安的情形。
最后两句"而今只有孤根在,鸟啄虫穿没乱蓬"则是对当下景象的描绘。曾经繁盛的地方现在只剩下孤零零的一棵树根,而那上面的鸟儿啄食,昆虫穿行,使得原本的秩序彻底崩塌。这两句充满了诗人的无尽感慨与对过去辉煌时代的怀念。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事变迁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盛衰、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
不详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寺在五峰阴,穿缘一径寻。
云藏古殿暗,石护小房深。
宿鸟连僧定,寒猿应客吟。
上方应见海,月出试登临。
岁久无泉引,春来仰雨流。
萍枯黏朽槛,沙浅露沈舟。
照影人何在,持竿客寄游。
翛然兴废外,回首谢眠鸥。
掠水身犹重,偎风力尚微。
瓦苔难定立,檐雨忽喧归。
未识重溟远,先愁一叶飞。
衔泥在他日,两两占春晖。
擢秀依黄阁,移根自碧岑。
周围虽合抱,直上岂盈寻。
远砌行窥顶,当庭坐庇阴。
短堪惊众木,高已让他林。
日转无长影,风回有细音。
不容萝茑附,只耐雪霜侵。
玉帐笼应匝,牙旗倚更禁。
叶低宜拂席,枝袅易抽簪。
绿涧支离久,朱门掩映深。
何须一千丈,方有岁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