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其五十八)

大慈振法鼓,开悟无明聋。

炉冶心秽垢,防非如利锋。

护鹅不惜命,守草养生同。

五篇遮轻重,七聚荡心胸。

晨朝宣宝偈,夕夜虔诚恭。

近求出苦海,远念法身踪。

七支净三业,五分满金容。

各愿坚固戒,净土得相逢。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道世所作的《颂六十二首》中的第五十八首,主题围绕着佛教修行与戒律的重要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对佛法深入理解与实践的追求。

首句“大慈振法鼓,开悟无明聋”以“法鼓”象征佛法的传播,通过这种“鼓”的振响,唤醒人们内心的“无明”,即无知或迷惑的状态,使之得以觉悟。接着,“炉冶心秽垢,防非如利锋”形象地描述了通过内心的净化过程,如同在炉火中熔炼杂质,去除心灵上的污垢,同时强调了对错误行为的警惕,如同使用锐利的刀锋一样精准。

“护鹅不惜命,守草养生同”通过动物保护的例子,强调了慈悲之心,即使为了保护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如同守护草木一样,关注生命的生长与健康。这反映了佛教中对生命平等和慈悲为怀的理念。

“五篇遮轻重,七聚荡心胸”则涉及佛教中的经典和教义,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教义,来指导和净化内心,消除内心的杂念和烦恼。

“晨朝宣宝偈,夕夜虔诚恭”描绘了修行者每日的日常,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都在虔诚地诵读佛经,以此作为修行的一部分,体现了佛教中对日常生活的修行态度。

“近求出苦海,远念法身踪”表达了修行者追求解脱,摆脱苦难的愿望,同时也关注着佛法的根源和本质,即法身,即佛性。

“七支净三业,五分满金容”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的戒律和修行方法,通过“七支”(即七种善行)来清净身、口、意三业,达到内心的纯净。同时,通过“五分”(即五种布施)来积累功德,使内心充满光明和喜悦。

最后,“各愿坚固戒,净土得相逢”表达了每个修行者都希望坚定地遵循戒律,最终在极乐世界相遇,共同实现解脱和成佛的目标。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深刻地揭示了佛教修行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展现了对佛法的虔诚追求和对内心净化的不懈努力。

收录诗词(62)

道世(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六十二首(其五十九)

愚夫贪世利,俗士重虚名。

三空既难辩,八风恒易倾。

物我久空性,色心仍自萦。

盛年爱华好,老死丘墓成。

居高非虑祸,持满不忧盈。

名利甘刀害,将非安久祯。

凡愚苟求利,譬犬见秽精。

不知祸来至,焉知怨苦声。

形式: 偈颂 押[庚]韵

颂六十二首(其六十)

啖他身血肉,贪毒无慈矜。

养兹身秽质,虫㝢内消融。

不护僧净器,受此厕中虫。

后报入地狱,苦痛未知穷。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六十一)

紫纨未可得,漳滨徒再离。

一逢犬马病,贲育罢驱驰。

既无九转术,复阙万金奇。

不看授盐掌,唯梦莲华池。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颂六十二首(其六十二)

龚胜无遗生,季业有穷尽。

嵇叟理既迫,霍子命亦殒。

屡屡厚霜指,纳纳冲风菌。

邂逅竟既时,修短非所慜。

恨我君子志,不得严上泯。

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

既知人我空,何愁心不谨。

唯愿乘来生,怨亲同诚朕。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