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路石妇

道旁一石妇,无记复无铭。

传是此乡女,为妇孝且贞。

十五嫁邑人,十六夫征行。

夫行二十载,妇独守孤焭。

其夫有父母,老病不安宁。

其妇执妇道,一一如礼经。

晨昏问起居,恭顺发心诚。

药饵自调节,膳羞必甘馨。

夫行竟不归,妇德转光明。

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形。

俨然整衣巾,若立在闺庭。

似见舅姑礼,如闻环佩声。

至今为妇者,见此孝心生。

不比山头石,空有望夫名。

形式: 古风

翻译

路边有一尊石像妇人,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铭文。
传说她是本地的女子,作为妻子既孝顺又贞洁。
十五岁嫁给同乡人,十六岁时丈夫就被征召远行。
丈夫离家二十年,她独自承受孤独。
她的公婆年老多病,生活不能安宁。
她坚守妇道,一切都按照礼仪经典去做。
早晚问候公婆的生活起居,恭敬顺从,发自内心诚恳。
自己调理药物,烹制美食,必定美味可口。
丈夫最终没有回来,但她的品德更加光辉。
后人敬仰她的节操,雕刻石像以纪念她的形象。
她仿佛穿着整齐的衣饰,就像站在闺房中。
似乎能看到她对公婆的尊敬,仿佛能听到环佩的声响。
直到今天,做妻子的人看到这石像,都会被她的孝心所感动。
不像山头的石头,只有空洞的望夫之名。

注释

道:道路。
石妇:石雕的妇人。
无记:没有记载。
铭:铭文。
乡女:本地女子。
孝且贞:孝顺且贞洁。
邑人:同乡人。
征行:被征召出征。
孤焭:孤独。
老病不安宁:年老多病,生活不安定。
妇道:妇人的道德规范。
礼:礼节。
晨昏:早晚。
起居:生活起居。
恭顺:恭敬顺从。
药饵:药物。
膳羞:膳食。
甘馨:美味。
妇德:妇人的品德。
光明:光辉。
高其节:高度赞扬她的节操。
刻石像:雕刻石像。
俨然:庄重的样子。
整衣巾:整理衣饰。
闺庭:女子的内室。
舅姑:公婆。
至今:直到现在。
孝心生:激发孝心。
山头石:山上的石头。
望夫名:象征等待丈夫归来的名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守寡的贤妻形象,她的丈夫外出二十年而不归,期间她独自承担起家庭责任,孝顺公婆,且始终保持着妇德。诗中通过对她的描述,展现了她坚守妇道、忠贞不渝的高尚品格。

诗人运用了生动的细节,如“晨昏问起居”、“药饵自调节”等,展示了这位妇女在生活中的勤劳与奉献。同时,“俨然整衣巾,若立在闺庭。似见舅姑礼,如闻环佩声。”这些句子营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神圣气息,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这位妇女的仪态与德行。

诗篇最后,“至今为妇者,见此孝心生。不比山头石,空有望夫名。”表达了对这样贤妻形象的崇敬,同时也反思了一般以名相留的做法,与这位妇女实实在在的德行相比,显得苍白无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妇女的非凡品质,传达了对女性孝道与贞节的高度赞扬,以及对这种美德永恒价值的肯定。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谪居

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史。

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

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

形式: 古风

遣怀

寓心身体中,寓性方寸内。

此身是外物,何足苦忧爱。

况有假饰者,华簪及高盖。

此又疏于身,复在外物外。

操之多惴慄,失之又悲悔。

乃知名与器,得丧俱为害。

颓然环堵客,萝蕙为巾带。

自得此道来,身穷心甚泰。

形式: 古风

遣怀

乐往必悲生,泰来由否极。

谁言此数然,吾道何终塞。

尝求詹尹卜,拂龟竟默默。

亦曾仰问天,天但苍苍色。

自兹唯委命,名利心双息。

近日转安闲,乡园亦休忆。

回看世间苦,苦在求不得。

我今无所求,庶离忧悲域。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

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

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

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

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

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

长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

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

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

形式: 古风 押[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