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韵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忆二首(其一)

革囊南渡传诗句,摹写相思意象真。

九日黄花倾寿酒,几回青眼望归尘。

蚤为学问文章误,晚作东西南北人。

安得田园可温饱,长抛簪绂裹头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革囊南渡,诗中描绘相思之情深沉真实。
重阳节时,菊花酒倾洒,期盼着回归故乡的尘土。
早年误入学术文章,晚年漂泊无定。
如何能得到一个能温饱的田园,永远抛弃官场的束缚,只愿头戴布巾过生活。

注释

革囊:比喻诗人的心或诗才,此处指诗人的内心世界。
南渡:指诗人从北方迁徙到南方。
青眼:旧时以青眼表示好感,此处指对故乡的思念。
簪绂:古代官员的冠饰,代指官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表达了诗人与元明兄及知命弟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故乡和田园生活的向往。首句“革囊南渡传诗句”描绘了诗人或许曾背负行囊,南渡他乡,通过诗词传递情感的经历。接下来的“摹写相思意象真”则强调了他们之间通过文字传达的深深思念之情。

“九日黄花倾寿酒”写的是重阳节时,他们共同举杯,借菊花酒寄托对彼此的思念。而“几回青眼望归尘”则表达了诗人对回归故乡、落叶归根的渴望,用“青眼”这一典故,寓意着期待和期盼。

“蚤为学问文章误”感慨自己年轻时过于专注于学问,以至于错过了许多生活中的重要事情。“晚作东西南北人”进一步说明这种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最后两句“安得田园可温饱,长抛簪绂裹头巾”直抒胸臆,希望能过上安稳的田园生活,不再为官场束缚,回归自然,简单而满足。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既展现了友情,也流露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孙不愚引开元故事请为移春槛因而赠答

南陌东城处处春,不须移槛损天真。

鬓毛欲白休辞饮,风雨无端只误人。

鸟语提壶元自好,酒狂惊俗未应嗔。

稍寻绿树为诗社,更藉残红作醉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孙不愚索饮九日酒已尽戏答一篇

满眼黄花慰索贫,可怜风物逐时新。

范丹出后尘生釜,郭泰归来雨垫巾。

偶有清樽供寿母,遂无馀沥及他人。

年丰酒价应须贱,为子明年作好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戏书效乐天

造物生成嵇叔懒,好人容纵接舆狂。

鸟飞鱼泳随高下,蚁集蜂衙听典常。

母惜此儿长道路,兄嗟予弟困冰霜。

酒壶自是华胥国,一醉从他四大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戏咏江南土风

十月江南未得霜,高林残水下寒塘。

饭香猎户分熊白,酒熟渔家擘蟹黄。

橘摘金苞随驿使,禾舂玉粒送官仓。

踏歌夜结田神社,游女多随陌上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