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雨

绿搅寒芜出,红争暖树归。

鱼吹塘水动,雁拂塞垣飞。

宿雨惊沙尽,晴云昼漏稀。

却愁春梦短,灯火著征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绿色的草丛中寒芜悄然生长,红色的鸟儿争着飞回温暖的树枝。
鱼儿在池塘中吐气,水面泛起涟漪,大雁掠过边塞城墙飞翔。
昨夜的雨水使沙漠中的沙尘全无,晴朗的白天,云层稀疏,阳光透射。
我却担心春天的美梦太过短暂,只能在灯火下为远行的衣物缝制

注释

绿:绿色。
搅:触动,引起。
寒芜:寒冷的杂草。
出:生长出来。
红:红色。
争:争夺,争取。
暖树:温暖的树。
归:返回。
鱼吹:鱼儿吐气。
塘水:池塘的水。
动:摇动,激起。
雁:大雁。
拂:轻轻掠过。
塞垣:边塞的城墙。
宿雨:昨夜的雨。
惊沙:惊动沙尘。
尽:消失。
晴云:晴朗的云。
昼漏:白天的阳光。
稀:稀疏。
愁:忧虑。
春梦:春天的梦境。
短:短暂。
灯火:灯火。
征衣:远行的衣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景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怀念。开篇“绿搅寒芜出,红争暖树归”两句,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从冬日的萧瑟向春天的盎然过渡的情景。“鱼吹塘水动,雁拂塞垣飞”则通过对鱼跃水面和雁过长城的描写,传达出生命力旺盛、自由自在的生态画面。

诗中间“宿雨惊沙尽,晴云昼漏稀”两句,表明了春日的雨后天气转晴,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然而,到了最后两句“却愁春梦短,灯火著征衣”,诗人的情感发生了转折,从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转向了对春天易逝的哀愁,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无法挽留的无奈。这里的“春梦”指的是那些美好的记忆,而“灯火著征衣”则象征着诗人在夜晚独自思念,甚至连衣服上也沾染了油灯的烟火气息,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怀旧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过往时光的留恋。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在宋代社会变动中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复杂性。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寄友人

飘然羁旅尚无涯,一望西南百叹嗟。

江拥涕洟流入海,风吹魂梦去还家。

平生积惨应销骨,今日殊乡又见花。

安得此身如草树,根株相守尽年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寄友人三首(其三)

一别三年各一方,此身漂荡只殊乡。

看沙更觉蓬莱浅,数日空惊霹雳忙。

渺渺水波低赤岸,濛濛云气淡扶桑。

登临旧兴无多在,但有浮槎意未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寄友人三首(其二)

水边幽树忆同攀,曾约移居向此间。

欲语林塘迷旧径,却随车马入他山。

飞花著地容难冶,鸣鸟窥人意转闲。

物色可歌春不返,相思空复惨朱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寄友人三首(其一)

万里书归说我愁,知君不忘北城幽。

一篇封禅才难学,三亩蓬蒿势易求。

欲与山僧论地券,愿为邻舍事田畴。

应须急作南征计,漠北风沙不可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