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堂留题

三径萦回草树蒙,忽惊初日上千峰。

平湖种稻如西蜀,高阁连云似渚宫。

残雪照山光耿耿,轻冰笼水暗溶溶。

溪边野鹤冲人起,飞入南山第几重。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小路弯曲草木茂盛,忽然间朝阳照亮千座山峰。
湖面平整稻田如在西蜀,高高的楼阁直连云霄仿佛渚宫。
残余的雪光照亮山色,薄冰覆盖水面泛着暗淡的光芒。
溪边野鹤受惊飞起,直冲向南山,不知是哪一层深?

注释

三径:小路。
萦回:弯曲。
草树蒙:草木茂盛。
初日:朝阳。
上千峰:千座山峰。
平湖:平整的湖面。
种稻:种植稻田。
如西蜀:如同西蜀的景象。
高阁:高高的楼阁。
连云:直连云霄。
似渚宫:像渚宫一样。
残雪:残余的雪。
耿耿:明亮的样子。
轻冰:薄冰。
溶溶:暗淡的、溶化的。
溪边:溪流旁边。
野鹤:野鹤。
冲人起:受惊飞起。
南山:南山。
第几重:哪一层。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中景象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哲思。

"三径萦回草树蒙",开篇便设定了一种幽深静谧的氛围,三条小路被春天的野草和树木所环绕,显得既亲切又神秘。"忽惊初日上千峰",诗人在这宁静中突然被高处初升的太阳所惊醒,这里的“千峰”象征着层次丰富、无限延伸的自然景观。

"平湖种稻如西蜀",这里描绘的是一个平和宽广的水面,湖中的稻田恍如四川盆地那般肥沃和富饶。"高阁连云似渚宫",这两句相对而立,既对比了地势之高低,更映射出诗人心中对于理想空间的向往,那“渚宫”仿佛是超凡脱俗的仙境。

"残雪照山光耿耿",冬日的尾声,剩余的雪在阳光下闪耀着微弱而坚韧的光芒,这种景象既美丽又带有一丝哀愁。"轻冰笼水暗溶溶",这里则是对初春水面上薄冰即将融化的情形做出的描绘,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物极必反的感觉。

"溪边野鹤冲人起",在这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中,一只野鹤突然从溪边飞起,这不仅是对动态美的一种描写,也可能隐含着诗人内心对于自由和超脱世俗羁绊的向往。"飞入南山第几重",这句话则更加深化了这种意境,让读者思考那野鹤最终飞入的是哪一层山峦,是一种无尽的探索与追求。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投射,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向往自由的哲思。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齑倒旧罂。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

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一)楼观

鸟噪猿呼昼闭门,寂寥谁识古皇尊。

青牛久已辞辕轭,白鹤时来访子孙。

山近朔风吹积雪,天寒落日淡孤村。

道人应怪游人众,汲尽阶前井水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二)五郡

古观正依林麓断,居民来就水泉甘。

乱溪赴渭争趋北,飞鸟迎山不复南。

羽客衣冠朝上象,野人香火祝春蚕。

汝师岂解言符命,山鬼何知托老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三)授经台

剑舞有神通草圣,海山无事化琴工。

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