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二)五郡

古观正依林麓断,居民来就水泉甘。

乱溪赴渭争趋北,飞鸟迎山不复南。

羽客衣冠朝上象,野人香火祝春蚕。

汝师岂解言符命,山鬼何知托老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翻译

古老的道观坐落在树林和山坡间,居民们前来取用甘甜的泉水。
溪流纷乱地向北流入渭河,飞鸟迎着山势不再往南飞翔。
道士们身着华服,如同朝见上天的景象,乡野之人祭祀祈求春蚕丰收。
你的老师怎会懂得预言天命,山中的精灵又怎会知晓托梦于老子呢?

注释

古观:古老的道观。
依林麓:依傍在树林和山坡。
居民:村民。
水泉甘:清澈的泉水。
乱溪:纷乱的溪流。
赴渭:流向渭河。
争趋北:争相向北流去。
飞鸟:飞翔的鸟儿。
羽客:道士。
衣冠:服饰。
朝上象:如同朝拜上天的仪式。
野人:乡野之人。
香火:祭祀时的烟火。
祝春蚕:祈求春蚕丰收。
汝师:你的老师。
岂解:怎能理解。
言符命:预言天命。
山鬼:山中的精灵。
托老聃:托梦于老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田园图景。开篇“古观正依林麓断”,设定了一个古老的观瞰点,它紧邻林麓,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接着,“居民来就水泉甘”显示了这里的水源清甜,吸引着居民前来汲取,生活气息平和。

然而,随后“乱溪赴渭争趋北”,溪水奔腾向北流去,与之前的宁静形成对比,展现出大自然的另一面——动荡与力量。“飞鸟迎山不复南”则描写了秋天到来时,鸟儿纷纷归巢,不再南飞的情景,这里有着季节更替的寓意。

诗人通过“羽客衣冠朝上象”,形容远行的宾客穿戴整齐地向朝廷汇报,或许是对官吏生活的一种描绘。而“野人香火祝春蚕”则展示了田园生活中人们祈求好收成的愿望。

最后两句,“汝师岂解言符命,山鬼何知托老聃”,诗人似乎在质疑一些外界的教诲或命令是否为大众所理解,同时也反映出对某些神秘力量的无奈和敬畏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生活场景与哲思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豁达的思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三)授经台

剑舞有神通草圣,海山无事化琴工。

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

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

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

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

原田浩如海,滚滚尽东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仙游潭五首·潭(其五)

翠壁下无路,何年雷雨穿。

光摇岩上寺,深到影中天。

我欲然犀看,龙应抱宝眠。

谁能孤石上,危坐试僧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仙游潭五首·南寺(其六)

东去愁攀石,西来怯渡桥。

碧潭如见试,白塔苦相招。

野馈惭微薄,村沽慰寂寥。

路穷斤斧绝,松桂得干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