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篥引

西瑛为我吹筚篥,发我十年梦相忆。

钱唐月夜凤凰山,曾听酸斋吹铁笛。

初吹一曲江风生,馀响入树秋呜咽。

再吹一曲江潮惊,愁云忽低霜月黑。

坐中听者六七人,半是江湖未归客。

欢者狂歌绕树行,悲者垂头泪沾膝。

我时夺却酸斋笛,敛襟共坐松根石。

脱略悲欢万念消,悟声无性闻无迹。

西瑛筚篥且莫吹,筚篥从古称悲栗。

悲欢茫茫塞天地,人情所感无今昔。

山僧尚赖双耳顽,请为西瑛吐胸臆。

声闻相触妄情生,闻尽声亡情自释。

尽闻莫谓闻无声,机动籁鸣无间隔。

亡声莫谓声无闻,去来历历明喧寂。

吹者之妙余莫知,闻者之悟公莫测。

公归宴坐懒云窝,心空自有真消息。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惟则的《筚篥引》,以西瑛吹筚篥为引子,描绘了一场听觉与情感的盛宴。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音乐与人心的深刻联系,以及悲欢离合在人世间流转的普遍性。

开头两句“西瑛为我吹筚篥,发我十年梦相忆”,点明了主题,西瑛的筚篥声唤醒了诗人对往昔的回忆。接着,“钱唐月夜凤凰山,曾听酸斋吹铁笛”两句,将场景拉回到过去,钱塘江畔的月夜,凤凰山下,酸斋的铁笛声回荡在空气中,营造出一种怀旧而深沉的氛围。

接下来的四句“初吹一曲江风生,馀响入树秋呜咽。再吹一曲江潮惊,愁云忽低霜月黑”,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音乐的力量,它仿佛能触动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引发情感的共鸣。江风、秋树、江潮、愁云、霜月,这些意象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坐中听者六七人,半是江湖未归客。欢者狂歌绕树行,悲者垂头泪沾膝”几句,描绘了听众的反应,既有欢乐的歌声,也有悲伤的泪水,展现了音乐激发不同情感的能力。

“我时夺却酸斋笛,敛襟共坐松根石。脱略悲欢万念消,悟声无性闻无迹”表达了诗人自己在音乐中的感悟,他似乎超越了悲欢,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最后,“西瑛筚篥且莫吹,筚篥从古称悲栗。悲欢茫茫塞天地,人情所感无今昔。山僧尚赖双耳顽,请为西瑛吐胸臆”部分,诗人劝说西瑛暂停吹奏,因为音乐总是伴随着悲喜之情,而人的情感是永恒不变的。他希望西瑛能理解音乐背后的人情世故,并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整首诗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探讨了情感、记忆、超脱与人情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音乐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54)

惟则(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僧。俗姓谭。得法于明本。辟吴城东北隅废圃为方丈,名师子林。又尝遁迹松江之九峰。工诗。有《师子林别录》

  • 字:天如
  • 号:佛心普济文惠大辨禅师
  • 籍贯:吉安永新

相关古诗词

赠道林训上人

角鹰一侧目,所视无穹苍,臂鞲索饱非所长。

良马一振鬣,所向无穷荒,内闲待秣安可常。

丈夫心胆塞天地,身与世道为低昂。

况从世外发高趣,蓬蒿岂足誇翱翔。

我怜古道满荆棘,岁晚狐兔争跳梁。

今年识君谷水傍,爱君骏气如鹰扬。

愿君莫如我,学步成踉跄。

愿君莫如我,用拙甘六藏。

茅舍深居,已无马师问梅子,木叶蔽膝,尚有懒瓒知南阳。

九峰之外天茫茫,寒梅欲花春在霜。

兴来拂袖谢丘壑,阔视四海皆吾乡。

我有解缆歌一章,如击瓦缶无宫商。

吴松江上为君歌,一发怒潮卷雪天风狂。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吴松江观闸

吴松江水急如箭,昔见画图今识面。

百川应命争先趋,东注海门如赴战。

海波怒发驱潮头,战退吴松水倒流。

江潮一日两相斗,万古不决犹寇雠。

江水清兮潮水浊,江水不似潮水恶。

恶潮推出海中洲,堆积江面成山丘。

官忧水害难疏凿,横江四闸同时作。

潮来下闸潮平开,闸内不通潮往回。

潮波怒息捲底去,闸门又见江波怒。

闸上盘涡万阵分,闸下狂澜万骑奔。

万雷吼兮万鼓发,石走沙飞乱戈甲。

黄河冲破华山根,健瀑擘开青玉峡。

人言水性险且凶,不知水与人情同。

情涛识浪怒且愤,不在江潮在方寸。

水险尚可避,人险终难知。

人争额额罔昼夜,水争尚有潮平时。

形式: 古风

城南楼

城南树尾花风晴,城南树下渔舟行。

隔溪竹屋数家酒,矮篱路转人纵横。

仙山石洞在眼底,塔竿倒影沧波明。

相期待渡日已晚,坐看平野青烟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游三相台示甘杨诸友台乃姚崇牛僧孺刘沆读书处也

我登三相台,南望双巽峰,俯视下界如凌空。

开元老树可百丈,断崖尽日呼颠风。

甘郎攀果学猿挂,杨子枕石飞泉中。

垂藤离地坐我稳,袒跣长啸如乘龙。

呜呼昔人不再得,台上土花几秋色。

前身不与后身期,白云岂识萝衣客。

安得近代颜辉来,画我石上惊风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