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二十九)

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

诸尘入正受,一尘三昧起。

三昧与正受,门檈作碓觜。

起灭无定时,恰如眼见鬼。

正受非正受,云何作道理。

一去寥寥七百年,下载清风今未已。

形式: 偈颂 押[纸]韵

翻译

一颗尘埃落入正定,引发众多尘埃的三昧起舞。
众多尘埃落入正定,一颗尘埃又引发三昧显现。
三昧与正定,如同门檈成了捣米的工具。
起落没有固定时刻,就像眼睛看到的幻象鬼魅。
真正的正定并非恒常不变,如何讲得清楚道理。
已经过去漫长七百年,清风的下载却依然继续。

注释

一尘:一颗尘埃。
正受:佛教术语,指内心平静、专注的状态。
诸尘:众多尘埃,象征世间纷扰。
三昧:佛教中指心神专注、静虑的状态。
门檈:门槛或门框。
碓觜:捣米的工具,这里比喻作用。
定时:固定时刻。
眼见鬼:比喻虚幻不实的事物。
正受非正受:真正的正定与误解的正定。
道理:道理或解释。
寥寥:稀少、漫长。
下载:此处比喻持续不断。
清风:象征清新的精神力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慧远所作的偈颂,以禅宗的语言和意象表达对修行的理解。"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描绘了修行者在面对纷繁世尘时,试图通过"三昧"(佛教术语,指定静、专注的心境)来达到清净的境界。然而,"三昧与正受,门檈作碓觜"暗示这种心境并非固定不变,如同门檈(门槛)和碓觜(舂米工具),随时可能被世俗事务所触动。

"起灭无定时,恰如眼见鬼"进一步说明这种心境的波动不定,如同眼中幻象,难以捉摸。"正受非正受,云何作道理"质疑了什么是真正的正受,表达了对修行道路的深刻反思。

最后两句"一去寥寥七百年,下载清风今未已",可能是借时间的流逝和清风的永恒,强调修行的艰难和追求真理的长久性。整体来看,这首诗寓含了禅宗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世俗干扰的超越。

收录诗词(312)

释慧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青原下八世,双泉郁禅师法嗣。住鼎州(今湖南常德)德山。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五。今录诗二首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九十)

庵内不知庵外事,铁额铜头不相似。

定花板上打鞦韆,猛虎舌头书卐字。

形式: 偈颂 押[寘]韵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三十九)

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领血。

凭君子细看,我亦难分雪。

耕者耕未已,种者种不歇。

目望九霄云,谁顾三伏热。

秋收政其时,全在要精洁。

升合等平分,彼我言词绝。

暗室不可欺,吃水也防噎。

上人饱法味,道眼能昭彻。

归来满钵香,坐断水云舌。

金毛恣翻踯,异兽潜深穴。

栗棘金刚圈,略不通水泄。

百草头边著眼看,七星用处当风截。

形式: 偈颂 押[屑]韵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三十五)

弯弯初生如櫜弓,团团次第漾悬镜。

人间起舞争清辉,影落秋江验邪正。

圆也缺也乌足论,体也用也谁能分。

潦倒南泉没碑记,夜随流水绕孤村。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四十六)

我闻禅师,荣领天竺。山色湖光,争辉夺日。

佛法禅道,日月灯烛。眼放电光,机逾臂竹。

说云门禅,如珠走盘。唱无生曲,铿金戛玉。

千眼洞明,万机攒簇。佛祖并驱,水云叠足。

掣颠掣狂,可记可录。诳嚇闾阎,鼓荡流俗。

眉毛厮结,形影相逐。把手共行,孤峰独宿。

彼上人者,难继高躅。

因甚如此,为佗牵犁入市,骑牛上屋。

七九从来八十三,六六何曾三十六。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