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出郊韵三首(其二)

远山空处断云收,一段秋光野思悠。

鹰隼不妨侵碧落,鱼凫自觉得沧洲。

桑榆晚景能多日,桂菊他乡又一秋。

聊把清尊浇眊氉,兹游还可再寻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远方的山峦上空,飘散的云彩渐渐敛去,秋日的景色让人的思绪悠然
鹰和隼可以自由地翱翔于蓝天,鱼和凫自在地享受着水中的世界
傍晚时分,桑树和榆树的余晖还能延续多日,异乡的桂花和菊花又迎来了一个秋天
姑且举杯,借酒消愁,这次的游玩是否还能有第二次呢

注释

远山:远处的山。
空处:空旷的地方。
断云:零散的云朵。
一段秋光:一片秋日景象。
野思:野外的思绪。
鹰隼:猛禽鹰和隼。
侵碧落:侵入蔚蓝的天空。
鱼凫:水鸟,如鸭子。
得:感受到。
沧洲:水边的洲渚,这里指自然环境。
桑榆:代指晚年。
晚景:傍晚的景色。
能多日:还能持续一些日子。
桂菊:桂花和菊花,象征秋天。
他乡:异乡。
聊把:姑且。
清尊:清酒。
浇眊氉:浇愁,指借酒消忧。
兹游:这次的游玩。
再寻:再次寻找。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山野景色的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情吟咏。"远山空处断云收"一句,通过“断云”设置画面,表现出远方山峦间白云被收拢的情景,给人以意境悠长之感。紧接着“一段秋光野思悠”,则是诗人在这宁静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的无尽秋思,它不仅描绘了眼前的美景,更表达了一种心灵深处的寂寞与思考。

“鹰隼不妨侵碧落,鱼凫自觉得沧洲”两句,通过对比鹰隼和鱼凫在自然界中的不同行为,展现了它们各自在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感到满足的状态。鹰隼无忧地飞翔于蓝天之下,而鱼凫则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对比,强调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和谐共处。

“桑榆晚景能多日,桂菊他乡又一秋”这两句,则是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桑树与榆树在黄昏之际依旧繁茂,而远方的桂花和菊花也迎来了新的秋季。这不仅描绘了自然界中生命力的顽强,更反映出诗人对时间流逝无常的感慨。

最后,“聊把清尊浇眊氉,兹游还可再寻不”则是诗人在此次郊外之行后,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聊把清尊"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而"浇眊氉"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微醺的状态,暗示着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忘却世俗烦恼的宁静。"兹游还可再寻不"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这次愉快的郊游能有所收获,并且能够在未来找到类似的体验。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秋天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他对于生命、时间以及自然美景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即事

春阴漠漠护轻寒,春昼无聊午梦閒。

幽鸟不知人意改,衔花飞傍小阑干。

形式: 七言绝句

和人赋琴高鱼

仙人药苗化为鱼,身虽纤细味丰腴。

土人涉溪如采荇,以布为网犹恐疏。

不比吴王耽嗜鲙,松江千古留腥滓。

好似春茶枪与旗,俯视银条不足数。

人生所乐在家乡,何必定食河之鲂。

琴高仙游不可蹑,自向昆崙朝玉皇。

玉皇一笑倚天末,乞与五湖任囊括。

扁舟烟雨归去来,卧听鱼槎声濊濊。

形式: 古风

和景回胡计院数字韵就送其行

与君托乡闾,东野连西墅。

谁知俯仰閒,各各岁年暮。

当时同队鱼,十已九捐故。

君抱圭璧姿,方获展寸步。

梁栋须群材,榱桷共支拄。

生从匠石园,一一居王所。

何必效鸥凫,江湖任来去。

但须饱读易,细玩奇耦数。

问之何将迎,终然抱璞素。

砥柱三门津,波澜自流注。

形式: 古风

昨日连昼夜之雨尤可喜再用前韵

佛狸索死离龙庭,堪笑披猖欲背城。

釜为水悬忧后爨,弓因雨弱失长兵。

突三千人如电扫,诛两万户若风行。

又报广南腾露布,太平从此慰皇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