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连昼夜之雨尤可喜再用前韵

佛狸索死离龙庭,堪笑披猖欲背城。

釜为水悬忧后爨,弓因雨弱失长兵。

突三千人如电扫,诛两万户若风行。

又报广南腾露布,太平从此慰皇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佛狸求死离开皇宫,可笑他疯狂想要背弃都城。
锅中无水让人担忧晚餐,雨湿弓弦使强弓威力减弱。
突击三千人如同疾电扫过,诛杀两万户百姓犹如秋风扫落叶。
再传捷报至广南,天下太平的消息让皇帝心安。

注释

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龙庭:古代对北魏都城的称呼。
披猖:形容狂妄嚣张。
背城:弃城逃跑。
爨:烧火做饭。
弱:减弱。
长兵:长兵器,如弓箭。
三千人:数量众多的军队。
电扫:形容行动迅速。
两万户:大量人口。
风行:形容行动快捷。
广南:南方地区。
腾露布:发布军事胜利的消息。
皇情:皇帝的心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争的胜利和之后的庆祝。开篇“佛狸索死离龙庭,堪笑披猖欲背城”两句,通过对敌人失败和我军胜利的情形进行了生动描述,其中“佛狸”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比喻敌人的凶残,“索死”则是其被击败的状态;而“我方”则以“堪笑”表示喜悦,准备撤离战场。

接下来的“釜为水悬忧后爨,弓因雨弱失长兵”两句,则表现了战争结束后的景象。这里通过对军用物品的描写,如“釜”(古代烹饪器具)和“弓”(弓箭),暗示战争的结束和军队的疲惫。

中间四句:“突三千人如电扫,诛两万户若风行。又报广南腾露布,太平从此慰皇情。”描绘了战争迅速而彻底的胜利,以及胜利后的喜悦与安定。其中“突三千人”、“诛两万户”展示了军队的威力和战果;“又报广南腾露布”则是对胜利的传达,表明消息已经传遍了广大的地区;最后,“太平从此慰皇情”则表达了战争结束后全国太平,皇帝心情的喜悦。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胜利和庆祝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军事胜利后的赞美之情。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送魏时中胡才卿还城

岁晏谢纷务,掩关慕幽居。

于道良未亲,养真聊自娱。

孰谓双彦来,南征千里馀。

忻然肯相过,脩贽期读居。

愧无一日长,幸与斯文俱。

温温石中玉,皎皎渊底珠。

至瑶岂易求,欲速非良图。

雨馀浮新绿,风暖勾萌舒。

閒斋对泮水,感物怀倚闾。

即此悟明德,远游竟何如。

形式: 古风

桐川道中

伊轧篮舆拂面风,桃花倚路笑相逢。

莺莺交啭春榆密,燕燕于飞烟树浓。

日午暂休攲客枕,年饥忽喜听村舂。

乡音到耳知家近,尚及锄犁伴老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诸路发解劝驾

东郡衣冠盛,南宫榜帖新。

诸科唐取士,数路汉得人。

鸣鹿殷勤意,攀龙变化身。

若为明主献,忠谠要披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喜雨二解(其二)

须知造化自心生,风雨云雷特践形。

人在两閒元有事,天于万类岂无情。

焦枯蒙润物苏醒,昏闷得凉身泰平。

昨夜桃笙时便背,定应收捲向金茎。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