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五咏(其一)杜门

可怜杜门久,不觉杜门非。

床锐日日销,髀肉年年肥。

眼暗书罢读,肺病酒亦稀。

经年客不至,不冠仍不衣。

视听了不昧,色声久已微。

终然浑为一,谁言我无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翻译

长久以来闭门不出,竟不觉得这是孤寂
每日床榻空置,身体逐渐消瘦,大腿上的肉却逐年增厚
视力衰退,读书后眼睛更加昏暗,因肺病少饮美酒
整年没有访客,既不戴冠也不着衣
听觉和视觉虽未完全丧失,但外界的色彩和声音已经变得微弱
最终一切都融为一体,谁又能说我没有归宿

注释

杜门:孤独闭门。
非:不是孤寂。
床锐:床榻空置。
髀肉:大腿上的肉。
眼暗:视力衰退。
肺病:肺部疾病。
客不至:没有访客。
不冠:不戴帽子。
不衣:不穿衣服。
视听:听觉和视觉。
色声:色彩和声音。
浑为一:融为一体。
无归:没有归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闲居五咏(其一)杜门》,描绘了诗人长期闭门独处的生活状态。首句“可怜杜门久”表达了诗人对长时间幽居生活的感慨,"不觉杜门非"则流露出他对这种生活方式的逐渐适应和淡然。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床锐日日销”和“髀肉年年肥”形象地刻画了诗人日常生活的单调与慵懒,暗示了时光在静寂中的流逝。

“眼暗书罢读,肺病酒亦稀”揭示了诗人视力减退和身体状况不佳,饮酒也变得稀少,反映出内心的孤寂和忧虑。而“经年客不至”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外界交往的匮乏,他的生活几乎与世隔绝。“不冠仍不衣”更显其放任自流,不拘小节。

最后两句“视听了不昧,色声久已微”表明尽管外部世界的声音和色彩对他影响微弱,但诗人的心灵并未完全麻木,他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感知。结尾“终然浑为一,谁言我无归”则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度反思,虽然表面上看似与世隔绝,但他的心灵深处却渴望回归某种精神的归宿。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闲居生活的寂寥与深沉,以及他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闲居五咏(其二)坐忘

少年常病肺,纳息肺自敛。

灵液洗昏烦,百药无此验。

尔来观坐忘,一语顿非渐。

道妙有至力,端能破诸暗。

跏趺百无营,纯白乃受染。

至人不妄言,此说岂吾僭。

形式: 古风

闲居五咏(其三)读书

习气不易除,书魔閒即至。

图史纷满前,展卷辄忘睡。

古今浩无垠,得失同一轨。

前人已不悟,今人复如此。

悯然嫠妇忧,嗟哉肉食鄙。

掩卷勿重陈,恸哭伤人气。

形式: 古风

闲居五咏(其五)移竹

前年买南园,本为一亩竹。

稍去千百竿,欲广西南屋。

本心初不尔,百口居未足。

黾勉斤斧馀,惭愧琅玕绿。

东园有馀地,补种何年复。

凛凛岁寒姿,馀木非此族。

形式: 古风

闲居五咏(其四)买宅

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

东家欲迁去,馀积尚可捐。

一费岂不病,百口傥获安。

田家伐榆枣,赋役输缗钱。

长大可双栋,琐细堪尺椽。

生理付儿曹,老幸食且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