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大士语诸弟子昼夜思维观察自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止息攀缘人法相寂是为解脱乃作五章词曰(其四)

四更前,观法缘无缘。真如四句绝,百非宁复煎。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傅翕之手,名为《尔时大士语诸弟子昼夜思维观察自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止息攀缘人法相寂是为解脱乃作五章词曰(其四)》。傅翕,又名弘忍,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他的诗作往往蕴含深刻的禅理。

在这首诗中,傅翕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法深邃的理解。"四更前,观法缘无缘",意味着在深夜静思之时,观察法界的缘起与无常,认识到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无有永恒不变的实体。"真如四句绝,百非宁复煎",则进一步阐述了真如的本质,即一切现象的真相,不受世间种种虚妄的困扰,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

整首诗通过对比生与不生、灭与不灭,以及对缘起法的深刻洞察,引导读者理解到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无常的,唯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超越世俗的烦恼,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傅翕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他对佛法的精深理解,也体现了禅宗追求内心清净、超越生死的哲学思想。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尔时大士语诸弟子昼夜思维观察自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止息攀缘人法相寂是为解脱乃作五章词曰(其五)

五更初,稽首礼如如。归依无新故,不实亦不虚。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一章明心非断常(其一)

君不见自心非断亦非常,普在诸方不入方。

亦复不依前后际,又复非圆非短长。

湛然无生亦无灭,非白非黑非青黄。

虽复念虑知诸法,而实不住念中央。

众生入而无所入,虽取六境无所伤。

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号曰法中王。

自悟知此非知法,因尔智慧等金刚。

不藉外缘资内府,戒定慧品自閒防。

安住普超三昧顶,忆想颠倒永消亡。

觉诸烦恼真如相,称此空名为道场。

为众班宣演常教,如此妙义未曾彰。

行路难,路难微妙甚难行。

若以无知照知法,现前证得本无生。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二章明真照无照(其二)

君不见真照分明性无照,通鉴坦荡复无平。

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

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

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

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

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

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庸争。

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

是故经言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

若能专心复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

性正心平无有正,假设平正引群生。

行路难,路难常居五阴山。

涅盘虚玄不为寂,虽有生死独清閒。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三章明心相实相(其三)

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作非缘非色名。

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己之灵。

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

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

正觉此之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

为度妄想诸邪见,令知寂灭得安宁。

广说菩提与诸行,而此二法即音声。

了达音声处非处,三毒烦恼不亏盈。

又达五阴皆空寂,正慧无生制六情。

于兹六情随念灭,即是真了涅盘城。

行路难,路难无往复无还。

贪嗔不在于内外,亦复的不在中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