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二章明真照无照(其二)

君不见真照分明性无照,通鉴坦荡复无平。

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

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

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

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

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

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庸争。

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

是故经言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

若能专心复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

性正心平无有正,假设平正引群生。

行路难,路难常居五阴山。

涅盘虚玄不为寂,虽有生死独清閒。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行路难》的第二章“明真照无照”,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与生动的比喻,探讨了心灵与宇宙真理的关系。

诗中首先提出“君不见”式的设问,引出对“真照”与“无照”的对比,强调“性无照”与“通鉴坦荡”的对立统一,揭示了心灵深处的奥秘。接着,“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两句,表达了对内心光明与黑暗的深刻洞察,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光明与黑暗的相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则进一步阐述了心灵修行的过程,即在彻底斩断一切外在行为的基础上,重新回归内心的平静与自然。接下来的“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则深入探讨了心灵的本质,指出真正的内心状态既非单一也非复杂,而是超越了形式与概念的界限,从而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

“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强调了认识自我与实现解脱之间的关系,指出真正的解脱并非脱离生命现象,而是在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接纳。随后的“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则进一步揭示了因果律与心灵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在理解万物皆由因缘和合产生的基础上,心灵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

“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庸争”表达了对空性的理解,认为真正的智慧能够消除心灵的障碍,使个体在面对世间纷扰时保持超脱和平静。最后,“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提醒人们避免陷入欲望与贪婪的泥潭,强调了智慧与平和的重要性。

“是故经言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引用经典,指出乐于追求智慧与真理的人,虽然可能会经历五蕴(色、受、想、行、识)带来的烦恼,但正是这种追求推动了个人的成长与觉醒。“若能专心复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鼓励人们回归内心的根本,找到自我与宇宙的和谐之道。

“性正心平无有正,假设平正引群生”则表达了对正道的理解,认为真正的正道并非固定不变的规则,而是引导众生走向内心平和与宇宙和谐的道路。最后,“行路难,路难常居五阴山。涅盘虚玄不为寂,虽有生死独清閒”以行路的艰难隐喻人生旅途的挑战,同时指出涅槃的境界虽虚玄却非寂灭,而是超越生死,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心灵与宇宙真理的深刻探索,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自我认知与解脱之道的独到见解,充满了哲学思辨与宗教启示,是一首富有深度与启发性的作品。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三章明心相实相(其三)

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作非缘非色名。

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己之灵。

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

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

正觉此之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

为度妄想诸邪见,令知寂灭得安宁。

广说菩提与诸行,而此二法即音声。

了达音声处非处,三毒烦恼不亏盈。

又达五阴皆空寂,正慧无生制六情。

于兹六情随念灭,即是真了涅盘城。

行路难,路难无往复无还。

贪嗔不在于内外,亦复的不在中间。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四章明无相虚融(其四)

君不见决定法中无决定,虚妄颠倒是菩提。

若心分别菩提法,分别菩提还复迷。

若了此迷无分别,迷与分别即菩提。

分别菩提非一异,恒一同体不相离。

安住性空真实性,空性无空亦不齐。

同体大悲含一切,故知真性不乖迷。

只此昏迷即无性,亦复不论齐不齐。

若舍尘劳更无法,喻若莲花生淤泥。

如来法身无别处,普通三界苦泥犁。

三界泥犁本非有,微妙谁复得见蹊?

行路难,路难本自是泥洹。

内外身心并空寂,颠倒贪嗔何处安?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五章明凡圣非一非二(其五)

君不见烦恼茫然非是一,虽复非一亦非多。

若能照知其本际,即是真身卢舍那。

入于微尘亦无碍,无碍体寂遍娑婆。

凡圣两途非二处,生死涅盘常共和。

虽复强立名和字,只个爱痴真佛陀。

般若深空智非智,以无心意制众魔。

馀既诚心学此术,聊抽拙抱作斯歌。

行路难,路难心性实极宽。

贪欲本来常寂灭,智者于此可盘桓。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六章明心性无染(其六)

君不见智人求心不求佛,诸法寂灭即贪淫。

爱欲贪淫从心起,我亦徵心于无心。

若也求心复不得,自然无处起贪淫。

贪淫无起亦无灭,颠倒非浅亦非深。

又亦不得非贪欲,无得不得妙难寻。

三毒性中恒如此,具足常同坚固林。

馀事贪淫为佛事,更无三毒横相侵。

若求出离还沉没,分别出没还复沈。

诸佛善得于三毒,众生虚妄不能任。

我亦勤修三毒性,更不愿求诸佛心。

行路难,路难心中本无物。

无物即是净菩提,无见心中常见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