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大士语诸弟子昼夜思维观察自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止息攀缘人法相寂是为解脱乃作五章词曰(其五)

五更初,稽首礼如如。归依无新故,不实亦不虚。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傅翕之手,名为《五章词》其五,是一首深具禅意的作品。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诗人探讨了内心的平静与解脱之道。

“五更初,稽首礼如如。” 开篇即以时间点五更初起笔,暗示了冥思静虑的时刻。稽首,表示恭敬地行礼,如如则指佛性永恒不变的状态。这一句描绘了修行者在寂静的夜晚,向佛性致敬的情景,预示着接下来将展开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

“归依无新故,不实亦不虚。”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归宿。归依,意味着寻求心灵的依托和安顿。无新故,表明内心的归宿并非外在事物所能给予,而是内在的永恒不变。不实亦不虚,则强调了内心的归依既非空洞的幻象,也非虚假的追求,而是真实存在的精神寄托。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禅宗中关于内心平静与解脱的深刻思考。它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自我,体悟到内心的平静与真实,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智慧,也触及了人类普遍追求的精神自由与内心和谐的主题。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一章明心非断常(其一)

君不见自心非断亦非常,普在诸方不入方。

亦复不依前后际,又复非圆非短长。

湛然无生亦无灭,非白非黑非青黄。

虽复念虑知诸法,而实不住念中央。

众生入而无所入,虽取六境无所伤。

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号曰法中王。

自悟知此非知法,因尔智慧等金刚。

不藉外缘资内府,戒定慧品自閒防。

安住普超三昧顶,忆想颠倒永消亡。

觉诸烦恼真如相,称此空名为道场。

为众班宣演常教,如此妙义未曾彰。

行路难,路难微妙甚难行。

若以无知照知法,现前证得本无生。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二章明真照无照(其二)

君不见真照分明性无照,通鉴坦荡复无平。

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

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

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

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

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

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庸争。

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

是故经言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

若能专心复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

性正心平无有正,假设平正引群生。

行路难,路难常居五阴山。

涅盘虚玄不为寂,虽有生死独清閒。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三章明心相实相(其三)

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作非缘非色名。

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己之灵。

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

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

正觉此之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

为度妄想诸邪见,令知寂灭得安宁。

广说菩提与诸行,而此二法即音声。

了达音声处非处,三毒烦恼不亏盈。

又达五阴皆空寂,正慧无生制六情。

于兹六情随念灭,即是真了涅盘城。

行路难,路难无往复无还。

贪嗔不在于内外,亦复的不在中间。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四章明无相虚融(其四)

君不见决定法中无决定,虚妄颠倒是菩提。

若心分别菩提法,分别菩提还复迷。

若了此迷无分别,迷与分别即菩提。

分别菩提非一异,恒一同体不相离。

安住性空真实性,空性无空亦不齐。

同体大悲含一切,故知真性不乖迷。

只此昏迷即无性,亦复不论齐不齐。

若舍尘劳更无法,喻若莲花生淤泥。

如来法身无别处,普通三界苦泥犁。

三界泥犁本非有,微妙谁复得见蹊?

行路难,路难本自是泥洹。

内外身心并空寂,颠倒贪嗔何处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