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枯木成禅师赞

扬广山头种性,雷衡洞里根苗。

法云明暗体露,道林知见香飘。

试问春风吹不起,何如黄河冻连底。

十分似九不欲全,一身两号只这是。

大千戏以一尘摄,又譬此尘取空劫。

置于掌间剔突圞,挝鼓升堂普请看。

形式: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的释德洪所作,名为《道林枯木成禅师赞》。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一位禅师修行的境界与成就。

首句“扬广山头种性,雷衡洞里根苗”以山头与洞穴为背景,形象地表达了禅师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修行的决心与毅力,如同种子在恶劣条件下仍能生根发芽。

“法云明暗体露,道林知见香飘”则进一步阐述了禅师修行的智慧与境界,法云象征佛法的广大与深邃,明暗体露则暗示了禅师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洞察力。道林知见香飘,则是禅师修行成果的体现,其智慧与修为如同香气一般弥漫四方,影响深远。

“试问春风吹不起,何如黄河冻连底”这一句通过对比春风吹不起与黄河冻连底,强调了禅师修行的坚定与持久,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与挑战,也如同黄河冰封时的坚韧,不会轻易被外界力量动摇。

“十分似九不欲全,一身两号只这是”则表达了禅师修行的专注与纯粹,追求的是内在的真实与完整,而非表面的完美或形式上的统一。

“大千戏以一尘摄,又譬此尘取空劫”这一句运用了大千世界与一粒尘埃的对比,强调了禅师修行的广阔视野与细微洞察,如同一粒尘埃也能窥见宇宙的奥秘。

“置于掌间剔突圞,挝鼓升堂普请看”最后两句,以禅师置于掌间的修行状态,以及普请众人观看的姿态,展现了禅师修行的谦逊与开放,同时也体现了其修行成果的普遍意义与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师修行过程的描绘,展现了其坚定的信念、深刻的智慧、纯粹的追求以及广泛的影响力,是一首富有哲理与艺术性的佳作。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佛印玙禅师赞

临济正宗,有杨歧会。化四十年,丛林精彩。

唯端精神,辩博无碍。克肖其家,沩仰犹在。

后出舒勤,骨面气槩。始自太平,遂游智海。

如法中龙,游戏三昧。玙也其后,斫额前辈。

要识当年栗棘蓬,白藕火中香不改。

形式:

沩山轼禅师赞

天骨岩岩,美髯玉颊。冰雪在躬,霹雳为舌。

轩昂万僧,众星中月。视其心胸,山包海容。

大沩小兴,振其家风。丛林百世,见者肃恭。

形式:

报慈宣秘禅师赞

二百员衲子领袖,三十年丛林耆旧。

所至楼阁森然,自然眷属成就。

诸方度脚买鞋,报慈就身剪裁。

莫嫌此老无巴鼻,曾见西堂古佛来。

形式:

临平慧禅师赞二首(其一)

钉空露痕迹,补云留罅隙。

目机铢两中,思虑所不及。

象王卓立回旋,师子翻身跳踯。

眼光常盖人天,对面识与不识。

识则火外有热,不识则水中无湿。

劈破云门一字关,个中乾燥如琼液。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