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慧禅师赞二首(其一)

钉空露痕迹,补云留罅隙。

目机铢两中,思虑所不及。

象王卓立回旋,师子翻身跳踯。

眼光常盖人天,对面识与不识。

识则火外有热,不识则水中无湿。

劈破云门一字关,个中乾燥如琼液。

形式:

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宗的智慧与境界。首句“钉空露痕迹,补云留罅隙”运用自然界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禅者在日常生活中对细微之处的洞察与修补,寓意着禅者对世间万物的深刻理解与和谐调适。

接下来,“目机铢两中,思虑所不及”进一步揭示了禅者的观察力与思考深度,强调了禅悟并非简单的思维活动,而是超越寻常认知的直觉体验。这种体验既细腻又深邃,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

“象王卓立回旋,师子翻身跳踯”通过动物的形象,象征禅者的自由灵动与力量。象王的稳重与师子的威猛,共同展示了禅者内心的平衡与活力,以及面对世界时的自信与勇气。

“眼光常盖人天,对面识与不识”则表达了禅者洞察世事的广度与深度,无论面对熟悉还是陌生之人,都能洞悉其本质,体现了禅者的智慧与慈悲。

“识则火外有热,不识则水中无湿”运用了比喻手法,阐述了禅悟的层次与效果。对于有悟之人,禅悟如同火焰之外的热度,温暖而深远;而对于未悟之人,则如同水中的湿气,虽存在却难以触及本质。

最后,“劈破云门一字关,个中乾燥如琼液”以云门为喻,象征着禅悟的障碍与突破,如同云门被劈开,展现出一片清新的天地。而“个中乾燥如琼液”,则形容了禅悟后的内心状态,既纯净又充满甘甜,如同珍贵的琼浆,令人回味无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动物形象以及生活哲理的巧妙融合,展现了禅宗的深邃智慧与超脱境界,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禅悟的契机,体验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临平慧禅师赞二首(其二)

叻气秋腴雪,秀目椹口。其骨临济,其髓雪窦。

袖手俨然,不落渗漏。

一千龙象之冠,七世云门之后。

君看一句当机,笑中脱略窠臼。

形式:

上蓝忠禅师赞

一法能知一切法,应机全不差毫发。

如是知见如是解,于一切法中对待。

平生脊梁硬如铁,衲僧寻思心智绝。

城中一室冷如冰,篆烟灭尽灰如雪。

形式:

双峰演禅师赞

三关洞开无锁扃,汝自艰难起战兢。

师过此关悉閒暇,掉臂径趋呼不应。

如春消冰自涣释,如鲲化鹏谁使令。

归来笑搭出檀服,依旧淮山千万青。

形式:

云庵和尚舍利赞

是身梦境一尘垢,分段苦业所成就。

折旋俯仰谁使之,皆汝一念颠倒想。

若言此身非念伦,云何想中可传令。

乃知妄想融通趣,如露如幻如云影。

念清净则身光明,念杂想则身垢秽。

君看火力初无情,圣凡伪真俱发梦。

云庵偏得老南道,粹然一出支临济。

平生慈悲喜舍力,及乐说辩智慧光。

大愿所熏精进幢,上契佛祖超情见。

至妙要非粗不传,悯世狭劣示小者。

稽首作赞示同学,千载丛林有耿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