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一章明法身体用自在(其十一)

君不见大士自观身中法,身是如来净法身。

虚空往还最迅速,独脱自在不由人。

出入毛孔而无碍,爱取尘时不染尘。

现处凡情等诸圣,离斯求道更无真。

建立诸法而无法,即是真如无上真。

亿劫本有而非故,于今现觉亦非新。

成就大我而无我,具足大人无有人。

圣体无明不可说,为复方便名心神。

即此心是真常法,亦是涅盘之上珍。

愿诸学人同此悟,各自守门而禁津。

行路难,路难名异理无分。

若能了于无生死,便得除消生死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行路难”为题,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探讨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与解脱过程中的内心状态和行为准则。诗中提到的大士观照自身法身,指出身即是清净的如来法身,强调了内在的自由与独立性,不受外在束缚。虚空往来迅速,象征着心灵的自由与灵动。

诗中进一步阐述了法身的特性,如出入毛孔无碍,不被尘世所染,显现于凡俗之中如同圣贤,但又超越了世俗的真伪之辨。建立诸法而无法,意味着真正的真理超越了形式与概念,即是真如,无上至真。亿劫本有而非故,现觉亦非新,强调了真理的永恒与不变。

诗中还提到了大我的成就与大人的特质,即无我与无人,圣体无明,虽难以言说,但可借由心神之名理解。心即是真常法,也是涅槃之珍,鼓励学人共同领悟,各自守护心灵之门,防止外界的侵扰。

最后,诗中以“行路难”为喻,指出即使道路艰难,理解无生死之理,即可消除生死的困扰。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入探讨了佛教中关于自我认知、真理追寻以及心灵净化的主题,充满了哲思与启示。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二章明金刚解脱(其十二)

君不见金刚语句非真实,万象森罗同一无。

而此空无为佛母,复是真如无上珠。

世人不知求此宝,贫穷匆匆六趣奴。

不事身中法身佛,冗冗向外礼浮图。

乍看而欲似精进,检责身中皆并粗。

用个粗心逞言语,不了真源由是愚。

随情忆想而分别,五阴六贼竞来诛。

不肯寻求无上道,但知虚妄取名誉。

口虽唱善还生恶,空言真实反成虚。

馀今反虚持作实,亦不证实入无馀。

行路难,路难举世皆虚妄。

十缠五阴性无知,愚人于中自生障。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三章明寂静无照无得(其十三)

君不见诸法但假空施设,寂静无门为法门。

一切法中心为主,馀今不复得心源。

究检心源既不得,岂知诸法并无根。

用此无根心照境,照之分明弥复惛。

即此惛心还自照,正照之理未曾存。

照之与境俱差异,是故智士不能论。

世人往往强分别,无中照见乱精魂。

若能智照亡非照,分别智照复还奔。

诸法本尔谁人作,寂静无寂亦无喧。

故知众生颠倒想,还是众生无上尊。

行路难,路难舍痴而非痴。

飞禽走兽我能伏,只个心贼独难治。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四章明三空无性(其十四)

君不见诸佛圣人心无碍,为通道化说三无。

虽说三无实无说,心为万境所由居。

正使颠倒造五逆,随情所作并归如。

抱朴澄神念无念,亦不分别灭无馀。

所以安心不择处,了知真俗体非殊。

息虑心空不舍事,名理言行不相扶。

不依六尘心摇动,真如无作顺空虚。

无去无来常不住,心神竭尽亦非无。

不坏于身随一相,不断贪淫而不居。

若谓无差还自缚,言其体异转伤躯。

犹如梦幻无真实,本来非有若为除。

行路难,路难顿尔难料理。

凡夫妄见有差殊,真实凝心无彼此。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五章明空有不违(其十五)

君不见邪见非边不离边,颠倒分别亦非缘。

自心非心念非念,常来常去实无迁。

犹若金刚难沮坏,诸佛用此作金坚。

世人称誉涅盘妙,馀道生死最深玄。

即是无生之上忍,又是摩诃无碍禅。

正士由心于是定,不为八风之所牵。

天乐之在无心恋,小小财色岂能缠。

随逢苦乐心无变,永别忆想忘忧煎。

虚心无人无我所,任性浮沈如似颠。

实照常法知无定,知法无性号为贤。

行路难,路难非空亦非有。

有无双遣两俱存,俱存无遣亦无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