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童稚苦相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归家的场景,通过孩子的提问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旅人归来的迫切心情以及时光易逝、岁月匆匆的哲理。
“童稚苦相问”一句,以孩子天真无邪的提问作为切入点,展现了家人对归者的渴望和期待。孩子的询问不仅是对时间的好奇,也反映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和对共同时光的珍视。
“归来何太迟”则直白地表达了对归者归来的迫切期盼,透露出一种急切的心情。这里的“迟”字,既指时间上的延误,也暗含着家人对于归者的渴望和等待。
“共谁争岁月”这一句,则引入了时间流逝的人生哲理。在这里,“共谁”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困惑,因为岁月不与任何人争执,它静悄悄地流失。诗人通过这种设问,强调了时间的不可挽留。
“赢得鬓边丝”这句,则用一种沉痛的笔触,描绘了时光在人们头上的印记——白发。这不仅是外表的变化,更象征着生命价值和岁月的积累。诗人通过这种形象化的语言,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和对生命宝贵性的深刻体悟。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家为背景,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的手法,展现了归家之情和对时光易逝的深切感悟。它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描述,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读者在其中能够找到共鸣。
不详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楼畔花枝拂槛红,露天香动满帘风。
谁知野寺遗钿处,尽在相如春思中。
一树繁阴先著名,异花奇叶俨天成。
马嵬此去无多地,祗合杨妃墓上生。
一川如画敬亭东,待诏闲游处处同。
天竺山前镜湖畔,何如今日庾楼中。
碧树如烟覆晚波,清秋欲尽客重过。
故园亦有如烟树,鸿雁不来风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