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浣溪沙十八首(其十一)》由清代诗人项鸿祚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黄昏的景象,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与无奈。
“帘轴花阴晚日趖”,开篇以“帘轴”引出画面,暗示着室内与室外的界限,而“花阴”则点明了季节为春,晚日的出现又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时间的流逝感。这一句描绘了春日傍晚,窗帘轻轻摇曳,花影斑驳,夕阳西下,光线逐渐柔和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纤纤蹙损远山螺”,进一步将视线拉远,描绘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如同女子蹙起的眉毛,形象地表现了远山的轮廓和层次感。这里的“蹙损”二字,不仅写出了远山的形态,也暗含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与牵挂。
“个人归计太腾挪”,转而抒发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里的“个人”既可指诗人自己,也可泛指所有漂泊在外的人。归家的计划总是被各种因素所牵扯,无法实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安定生活的向往,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莫待柳绵吹作雪,可怜桃叶去随波。”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柳絮比作雪花,桃叶比作随波逐流的物体,形象地表达了时光易逝、美好事物难以长久的无奈。柳絮随风飘散,如同雪花般轻盈,却终将落地;桃叶随水流去,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
“无情无绪奈春何”,最后以问句收尾,表达了诗人面对春日美景时内心的复杂情感。春天的美好与生机勃勃,却也让人感到无尽的忧愁与无奈,似乎春天的到来,只是加重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