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疏轩琵琶亭韵

高亭俯瞰蓼蘋洲,人老香山月自秋。

过耳好音堪一笑,伤心往事只轻沤。

休嗟塞上明妃调,且送江头过客舟。

壮士肯为儿女泪,柔肠一任恼苏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高高的亭台俯瞰着蓼蘋洲,岁月已老,香山的月色也带着秋天的凉意。
美妙的声音掠过耳边,足以带来一丝微笑,但想起伤心的往事,它们就像轻浮的泡沫般消散。
不必哀叹边塞上的王昭君的遭遇,就让这江头的舟船载过每一位过客吧。
豪壮的男儿怎会因儿女情长而落泪,他的柔肠只为苏州的烦恼所牵动。

注释

高亭:高耸的亭子。
蓼蘋洲:长满蓼草和蘋花的小洲。
香山:地名,此处可能指代诗人所在之地。
塞上:边塞地区。
明妃:指王昭君,因其美貌被选入宫,后出塞和亲。
过客舟:经过的船只,比喻过客。
儿女泪:因儿女情长而流的眼泪。
苏州:这里可能是诗人借指某个令人心烦意乱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词人李曾伯所作,名为《和疏轩琵琶亭韵》。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深沉回忆与淡淡哀愁。

"高亭俯瞰蓼蘋洲",诗人站在高高的亭台上向下望去,眼前的景致是蓼科洲的风光。蓼科洲,是江南水乡常见的地理特征,也常被用来描绘静谧与孤寂的情境。在这里,它似乎成为了诗人心境的一种写照。

"人老香山月自秋",随着年华的流逝,人也逐渐步入老年。"香山"在此可能暗指诗人的隐居之地,而"月自秋"则是说到了秋天,月色自然而然地显得更加清冷。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于时光易逝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界中季节更迭的感应。

"过耳好音堪一笑,伤心往事只轻沤",诗人的耳畔传来了悦耳的声音,但这却让他忍不住露出了自嘲的一笑。往昔的情怀,如同轻轻的波纹,在心湖中荡漾开来。

"休嗟塞上明妃调,且送江头过客舟",诗人提到塞上明妃的曲调,这里可能是借古代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且送江头过客舟"则是在说尽管心中有千言万语,但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过往的船只离去,无法挽留。

"壮士肯为儿女泪,柔肠一任恼苏州",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英雄壮士为儿女之情所流下的泪水感到同情。"柔肠一任恼苏州"则是说自己的心绪被这类情感所困扰,连苏州这样美丽的地方也无法让他感到安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往昔时光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易逝、旧事难忘以及英雄末路等主题的感慨。诗中融合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对无常世事的哀伤,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丰富的作品。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和幕府税巽父吊陈任二谏议韵

出门三十里平原,仰止高山礼甚专。

烈日秋霜千祀后,寒烟荒草两茔前。

一瞻文献生何晚,三叹奸邪死不先。

臣也不忠宜共戒,烝尝何惜更加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和褚县丞韵

哦松之去争能诵,载月而归取甚廉。

诲掖尚无忘后进,典刑真不愧前瞻。

新诗慰藉知三复,雅意勤渠示一谦。

愿问閒中读书味,鱼熊何以得而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

和褚县丞韵(其二)

拍拍新书一纸春,相逢牢落易相亲。

霸陵李广方嗟老,阙里原思乃叹贫。

顾我栖迟甘一壑,感君慰藉重千钧。

灯前欲和梅花引,病发飘飘满面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褚县丞韵(其一)

世味宁如道味浓,谁令小屋卧元龙。

何当谈笑与双璧,乃假吟哦对二松。

倾盖正欣留槜李,归樯底事取潘葑。

先生且办弦歌计,莫虑瓶无斗粟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