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其二十三)

忽忆驱车过楚潭,德山犹有德山庵。

岧峣鹫岭衔天半,直截牛车见佛三。

般若无知传教外,菩提非树本宗南。

前身金粟维摩是,丈室相看巳罢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名为《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中的第二十三首。董其昌是中国明朝晚期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文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对自然的感悟。

在这首诗中,诗人回忆起一次驾车经过楚潭的情景,心中不禁浮现出德山庵的景象。德山庵,可能是指位于德山的一处佛教圣地,这里以“德”命名,或许寓意着道德修养或品德高尚。诗人通过这一场景的回忆,表达了对德行与精神追求的向往。

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鹫岭的雄伟壮观,它仿佛与天空相连,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而“直截牛车见佛三”则可能是诗人想象中,即便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能直接感受到佛法的启示,这种启示如同见到佛陀三次般深刻。

“般若无知传教外”,这里的“般若”指的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征,意为无上的智慧。诗人在此强调,这种智慧并非仅限于宗教传播的范畴,而是超越了言语与形式,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菩提非树本宗南”则进一步阐述了对佛法的理解,菩提树虽是佛教中重要的象征,但真正的菩提并非树本身,而是内心的觉悟与解脱。这句诗表达了对佛法本质的深刻洞察。

最后,“前身金粟维摩是,丈室相看巳罢参”则是诗人对自身或对方(陈仲醇)前生修为的一种比喻。金粟维摩是佛教中著名的菩萨形象,代表着智慧与慈悲。丈室,即丈人之室,这里可能指居住之所或内心深处。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对对方或自己过去修行成就的肯定,以及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足与不再寻求更深的参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佛法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道德修养、精神追求以及生活智慧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579)

董其昌(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其二十四)

渐剪茅茨渐卓庵,图书成府亦潭潭。

词坛悬帜多奔北,古路先驱作指南。

常有玉晨资赉十,未闻石户羡徵三。

北来门外维舟惯,不为乘风利涉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其二十五)

别有超超上驷骖,拈来恐似老生谈。

逍遥不必溟飞北,炳蔚端成雾隐南。

掷地赋声如振万,先天玄理自函三。

枕中一卷庖羲易,祗觉王何思未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其二十六)

忆昔论交自筱骖,虽更出处岂商参。

阮家犊鼻贫骄北,先世狐书史愧南。

岂有风流分仲二,差怜骨相共朋三。

壮君笔力能扛鼎,不为清羸弛负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其二十七)

山叟从无对影忠,科头露坐过仍甘。

关情空谷肠回九,绝意王门足刖三。

草什忘忧都树北,风能解愠自来南。

腝尘不上清虚界,酒德文心日共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