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严大夫之桂州

旌旆过湘潭,幽奇得遍探。

莎城百越北,行路九疑南。

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

听歌疑似曲,风俗自相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覃]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地方特产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离去之人的思念和对桂州风俗的赞美。

“旌旆过湘潭”一句,以军旗的移动来暗示送别的行列经过了湘潭,这里的“旌旆”不仅是军队的象征,也映衬出离别时的庄重与隆重。紧接着,“幽奇得遍探”,则透露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入了解和独特的情感寄托。

下两句“莎城百越北,行路九疑南”进一步描绘了桂州的地理环境,通过对古城和山脉的描述,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人通过这样的景物描写,不仅展现了桂州的壮丽,也暗示了离别之路的艰难与曲折。

接下来的“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则是对当地特产的赞颂,桂树和养蚕都是南方的典型经济作物,这里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也表达了对严大夫即将到达之地的美好祝愿。

最后两句“听歌疑似曲,风俗自相谙”则是对桂州民间音乐和习俗的赞赏。通过“听歌疑似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当地音乐的喜爱和陶醉,而“风俗自相谙”则表明了诗人对于当地风俗的认同与欣赏。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严大夫送别之作,也是一次文化与自然的深情寄托。

收录诗词(441)

张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 字:文昌
  • 籍贯: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 生卒年:约767~约830

相关古诗词

送吴鍊师归王屋

玉阳峰下学长生,玉洞仙中已有名。

独戴熊须冠暂出,唯将鹤尾扇同行。

炼成云母休炊爨,已得雷公当吏兵。

却到瑶坛上头宿,应闻空里步虚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送李仆射愬赴镇凤翔

由来勋业属英雄,兄弟连营列位同。

先入贼城擒首恶,尽封筦库让元公。

旌幢独继家声外,竹帛新添国史中。

天子新收秦陇地,故教移镇古扶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李司空赴镇襄阳

中外兼权社稷臣,千官齐出拜行尘。

再调公鼎勋庸盛,三受兵符宠命新。

商路雪开旗旆展,楚堤梅发驿亭春。

襄阳风景由来好,重与江山作主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李馀及第后归蜀

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

归去唯将新诰牒,后来争取旧衣裳。

山桥晓上芭蕉暗,水店晴看芋草黄。

乡里亲情相见日,一时携酒贺高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