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古佛路凄凄,愚人到却迷。
只缘前业重,所以不能知。
欲识无为理,心中不挂丝。
生生勤苦学,必定睹天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拾得的作品,体现了佛教的思想和对修行境界的追求。开篇“古佛路凄凄”营造了一种寂静而又神秘的氛围,暗示着一条通往古佛所在之路,既孤独又令人生出敬畏之心。紧接着,“愚人到却迷”则表达了常人即便行走于这条道路上,也容易迷失方向,这里的“迷”不仅指方向的迷茫,更含有精神上的迷惑。
第三句“只缘前业重,所以不能知”是说因为过去的业力太过沉重,以至于难以觉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佛教中的因果观念,即认为个体的现状是由其过去行为决定的。而这种决定性使得人们难以直接洞察真理。
第四句“欲识无为理,心中不挂丝”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达到无为自然状态的心境。这里的“无为”指的是一种顺应自然,不强求、不造作的生活态度,而“心中不挂丝”则是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清净与平和,没有任何杂念牵挂。
最后两句“生生勤苦学,必定睹天师”,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仰和修行的决心。诗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炼,希望能够最终见到或达到与天界、佛陀等高级圣者的境界。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精神觉醒的渴望,以及对于超脱世俗达致佛法真谛的追求。语言简洁而深邃,每个字句都蕴含着丰富的佛教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不详
各有天真佛,号之为宝王。
珠光日夜照,玄妙卒难量。
盲人常兀兀,那肯怕灾殃。
唯贪淫泆业,此辈实堪伤。
出家求出离,哀念苦众生。
助佛为扬化,令教选路行。
何曾解救苦,恣意乱纵横。
一时同受溺,俱落大深坑。
常饮三毒酒,昏昏都不知。
将钱作梦事,梦事成铁围。
以苦欲舍苦,舍苦无出期。
应须早觉悟,觉悟自归依。
云山叠叠几千重,幽谷路深绝人踪。
碧涧清流多胜境,时来鸟语合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