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风光图景,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深刻的观察。开篇“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两句,以宏大的视角勾勒出汉江流域的地理特征,“楚塞”指的是古代楚国的边塞,而“三湘”则是长江中游的一段,常用来指代湖南一带。这里通过这两个地名,将诗人的视野拉开到整个楚地,从而突出了汉江水系的广泛和重要性。
接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江流天地外”表达了汉江如同一条生命之河,流淌在天地之间,其气势磅礴,超脱尘世。"山色有无中"则捕捉到了山色变化无常的意象,这里的“有无”并非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与否,而是一种哲理性的表达,意味着山色的变幻莫测,无处不在,又仿佛什么都不存在。
第三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则描绘了汉江两岸城镇的景象。“郡邑”指的是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的“浮前浦”给人一种轻盈和宁静的感觉,而“波澜动远空”则展现了水天一色的壮阔画面,水波荡漾,连绵不绝,与遥远的天空相呼应。
最后,“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两句,是诗人对美好时光和自然景观的一种情感宣泄。“襄阳”是汉江流域的一个重要城市,这里的“好风日”则传递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而“留醉与山翁”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在这美好的时光中沉醉,与自然为伴,忘却世间尘嚣。
整首诗通过对汉江流域地理特征和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生活状态的向往,展现了一种超脱物外、与自然合一的意境,是一首融合了地理知识、自然美感和个人情怀于一体的杰作。
不详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任太乐丞。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名和字的由来。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言从石菌阁,新下穆陵关。
独向池阳去,白云留故山。
绽衣秋日里,洗钵古松间。
一施传心法,唯将戒定还。
建礼高秋夜,承明候晓过。
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
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
更惭衰朽质,南陌共鸣珂。
怜尔解临池,渠爷未学诗。
老夫何足似,弊宅倘因之。
芦笋穿荷叶,菱花罥雁儿。
郗公不易胜,莫著外家欺。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