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道人活计若虚空,应物无心世岂同。
假立化城标宝所,暂时指客怀寰中。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印肃的作品《颂三门(其三)》。诗中,诗人以道人的生活态度为切入点,描绘了一个超然物外、无我之境的形象。"道人活计若虚空",生动比喻道人的心境空灵如虚无,不执着于世俗之事,体现了佛教中的"空"观。"应物无心世岂同"进一步强调道人处世随缘,不带任何主观意愿,与世间纷扰形成鲜明对比。
"假立化城标宝所"运用了佛教中的"化城"典故,象征着道人为世人设立的精神寄托,引导人们追求真理或内心的宁静。"暂时指客怀寰中"则表达了道人虽设此指引,但明白这只是暂时的,如同过客般短暂,寓含着人生的无常和虚幻。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道人的生活态度,传达出禅宗对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修行理念,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不详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古人遗意不留言,婆子台山著一边。
识得台山婆子了,赵州消息没休年。
鱼在岸时活不久,人落深渊当下亡。
川陆谁知同一性,恰如地狱与天堂。
飞空著地情依识,大地山河情识磨。
色空明暗无相似,挑起蛇时会也么。
拈古谈今我尚无,木奴草女辨工夫。
草木恰知非外物,含灵那信自毗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