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其二)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形式: 词牌: 江城子

翻译

无边的沙漠与浅草连绵至天际,道路漫长而迷茫,不知经历了多少兴衰更迭。
昨夜涛声阵阵,如同洗涤岸边白骨,冷冽如霜。
千百年来,那些英雄豪杰究竟成就了什么,只能让人徒然感慨,空自悲伤。
年轻时我曾怀有壮志,要像中行氏那样擒拿敌首,扫荡战场。
在江中挥桨发誓,那时泪水曾打湿衣裳。
想要登上象征朝廷威严的宫殿,却遥不可及,只能空望着远方的扬州。

注释

平沙:无边的沙漠。
浅草:浅绿色的草地。
茫茫:广阔无垠,迷茫。
波声:涛声。
岸骨:岸边的白骨。
千古:千百年。
英雄:杰出的人物。
中行:古代姓氏,此处可能指代某位英雄人物。
馘名王:擒获敌方首领。
治安:指朝廷或国家的安定。
维扬:古称扬州,今江苏扬州。

鉴赏

这首词是宋代诗人李好古的《江城子·其二》,它描绘了一种历史沧桑、英雄辈出的苍凉感慨。开篇“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两句,以广阔无垠的荒漠景象,表达了诗人面对历史遗迹时的心境。接着,“几兴亡”三字简洁有力,点明了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更替。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一句,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出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悲凉之情。这里的“波声”不仅是自然界的声音,更象征着历史的涛涛巨流,而“洗岸骨如霜”则暗示了无数英雄的遗骸被大浪吞没,剩下的是冰冷的历史事实。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曾经叱咤风云、功业显赫却最终成为尘埃的英雄们的无限感慨。这里,“徒感慨,谩悲凉”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独白,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深刻反思。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三句,则讲述了一位年轻的英雄准备在无尽的沙场上留下自己的足迹,争取功名。在这里,“少年”指的是那些怀抱理想、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们,他们不畏艰难,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这一句,通过对过去某个时刻悲壮情境的回忆,再次点出了诗人对于英雄命运的深切感受。这里,“击楫”指的是划桨前行,“泪沾裳”则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之痛。

最后,“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两句,通过对一座遥远的城堡和古都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的珍视,以及对于失落的伟大时代的无尽眷恋。在这里,“治安”象征着一个理想中的太平盛世,而“双阙”则是对那些曾经辉煌但已然消逝的古代都城的一种向往。

整首词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于英雄人物命运、历史沧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切理解与情怀。

收录诗词(14)

李好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生平不详。自署乡贡免解进士。清吟阁本《阳春白雪》载:“好古字仲敏,原籍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可备一说。”根据他写于扬州的两首《八声甘州》、两首《江城子》里的自述推断,他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少年有大志,但无法获得报国的机会,大约30岁时尚未求到功名,于是乘船千里,到扬州一带游览。又据其《酹江月》:“四十男儿当富贵,谁念漂零南北”,可知他中年以后仍然不得意,到处流浪

相关古诗词

贺新郎.僧如梵摘阮

人物风流远。忆当年、江东跌宕,知音南阮。

惯倚胡床闲寄傲,妥腹难凭琴桉。

妙制拥、银蟾光满。

千古不传谁好事,忽茂陵、金碗人间见。

轻擘动,思无限。长安钗鬓春横乱。

仿规模、红绦带拨,媚深情浅。

安识高山流水趣,儿女空传恩怨。

使得似、支郎萧散。

听到三闾沈绝处,惨悲风、摇落寒江岸。

不肠断,也肠断。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浣溪沙

为怯赪云挟暑飞。嫩凉故故著征衣。

江风吹雨过楼西。

未必男儿生不遇,时来咳唾是珠玑。

功名终岂壮心迟。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清平乐(其二)

瓜州渡口。恰恰城如斗。乱絮飞钱迎马首。也学玉关榆柳。

面前直控金山。极知形胜东南。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清平乐(其一)

清淮北去。千里扬州路。过却瓜州杨柳树。

烟水重重无数。柁楼才转前湾。云山万点江南。

点点尽堪肠断,行人休望长安。

形式: 词牌: 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