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七日夜省直苦雨三首(其三)

菊蕊如排粟,青青见叶心。

未尝窥白日,何以散黄金。

攲侧疏篱短,绵延蔓草深。

寒蛩尔何与,终夕亦悲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菊花蕊像排列的谷粒,清晰可见叶片的心脏。
它们从未见过阳光,怎么散发出金黄的光彩。
倾斜的篱笆短小,蔓延的野草丛深邃。
寒冷的蟋蟀你又能如何,整夜都在悲伤地鸣叫。

注释

菊蕊:菊花的花蕊。
粟:谷粒。
叶心:叶片的中心部分。
窥:看。
白日:阳光。
散黄金:散发出金黄的光芒。
攲侧:倾斜。
疏篱:稀疏的篱笆。
绵延:蔓延。
蔓草:野草。
深:深邃。
寒蛩:寒冷的蟋蟀。
何与:能做什么。
悲吟:悲伤地鸣叫。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景象,通过菊花、叶心和黄金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悲凉。首句“菊蕊如排粟,青青见叶心”中的“菊蕊”形容菊花的美丽,而“青青见叶心”则透露出一种清冷之感,表现了秋天的萧瑟。

接着,“未尝窥白日,何以散黄金”一句中,“未尝窥白日”可能是说诗人长时间不曾见到晴朗的阳光,而“何以散黄金”则令人联想到秋天落叶如同散落的黄金,这里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第三句“攲侧疏篱短,绵延蔓草深”中,“攲侧疏篱短”形容围栏残破不堪,而“绵延蔓草深”则展现了野草的旺盛与生命力,这两者对比,增添了一种凄凉之感。

最后,“寒蛩尔何与,终夕亦悲吟”一句中,“寒蛩”即秋夜中的蟋蟀,其鸣叫声令人感到凄冷。诗人自问“尔何与”,似乎在询问自己为何如此孤独与悲伤,而“终夕亦悲吟”则表达了诗人长夜难寐,心中充满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诗人深秋时节中的忧郁情怀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慨。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八月七日夜省直苦雨三首(其二)

怅望中秋月,于今已上弦。

明生圭样小,影露桂花偏。

幽思邈难致,浮云去不还。

何当出阴翳,清彻照中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八月七日夜省直苦雨三首(其一)

夜色槐阴重,雨声官舍寒。

野农安敢问,环堵未能完。

尽日流云度,何时大块乾。

正愁开霁晚,霜雾满红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又云新铸釜斛与今太府寺尺及权衡若合符契复次前韵

裁筒累黍久研精,况复新修釜斛成。

岂校忽微争口语,本期淳古变人情。

既言乐律符今尺,但恐箫韶似郑声。

若欲世人俱信服,凤凰再集颍川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又代孙检讨作二首(其二)

人为天地客,处世若浮休。

岂有生长在,祗知名可留。

露沾寒草晚,风啸白杨秋。

地下求文友,应从顾陆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