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复晴

雨欲今朝忽又晴,客涂忧纬为关情。

木多未叶春几槁,桃已皆花水未生。

宿麦既辜秋陇种,新秧正候早田耕。

蛰龙何处深渊睡,乞取霆声为唤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今早雨后天突然放晴,旅途上的忧虑因天气而牵动。
树木大多还未长叶,春天似乎有些枯黄,桃花虽已盛开,但水面仍未解冻。
去年秋天种下的宿麦辜负了期望,新秧正等待着早春的耕种。
冬眠的龙潜藏在深水之下,我希望能借雷霆之声唤醒它。

注释

雨:下雨。
欲:想要。
晴:晴朗。
客涂:旅途。
忧纬:忧虑纬度(这里可能指天气变化)。
为:因为。
关情:牵动心情。
木多:树木茂盛。
未叶:尚未长叶。
春几槁:春天几乎干枯。
桃已皆花:桃花已经盛开。
水未生:水面未解冻。
宿麦:熟透的麦子。
既辜:辜负。
秋陇种:秋天田野里的种植。
新秧:新播种的秧苗。
早田耕:早春的农田耕作。
蛰龙:冬眠的龙。
何处:在哪里。
深渊:深水。
乞取:请求。
霆声:雷声。
唤惊:唤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夜雨过后的清晨景象,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旅途中变化莫测天气的感慨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春耕季节的期待。

"雨欲今朝忽又晴"一句直接设置了情境,将读者带入一个夜雨初歇、晨光乍现的场景。接着,"客涂忧纬为关情"透露出诗人作为旅人的焦虑和对故乡的牵挂,这里的“忧纬”指的是心中的忧愁。

第三句"木多未叶春几槁"勾勒出一个还未完全展现生机的初春景象,"桃已皆花水未生"则描绘了一幅桃花盛开而溪流尚未潺潺的画面。这里通过对比,更强调了春天到来的不确定性。

接下来的"宿麦既辜秋陇种,新秧正候早田耕"两句,从农事角度切入,讲述了上一季的麦子已经收割,而新的农耕工作即将开始。这些细节充分展示了诗人对农业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最后两句"蛰龙何处深渊睡,乞取霆声为唤惊"则是对大自然力量的一种呼唤,希望能借助雷声唤醒沉睡的大地,这里的“蛰龙”指的是蛰伏的春天之龙,即将苏醒的自然界。

总体而言,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农时节令的关注,更融入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期待,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且情感丰富的佳作。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岳阳送管顺甫还清湘

度岭来荆又戍西,惊涛险栈尽同之。

七年相与犹一日,万里偕还分两岐。

苕隐我归终此世,宝坊君到出何时。

交情果未轻捐弃,回首毋忘赠别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庚子祈雨蒋山赠月老

欲知计寺金谷吏,便是钟山粥饭头。

尔欲朝朝动鱼鼓,我期日日饱貔貅。

几为晓灶炊烟喜,又作秋田渴雨忧。

自有宝公能办供,元凭心上细推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庚申七月自桂归资寿作

三载烟岚在岭陬,几番清梦到松楸。

每怜老子身关塞,长忆童时某水丘。

今得归来访渔隐,不妨高卧老菟裘。

据鞍矍铄成何事,徒愧平生马少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庚戌赴荆阃舟过湘江

湘流得雨掌来平,艇子乘风羽样轻。

过眼千山才岭粤,转头一水又衡荆。

大江东下怀乡国,落日西边是戍城。

鸣鴂数声青嶂晚,客心如铁也关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