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放歌倚东楼,行子期晓发。

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

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

二崔向金陵,安得不尽觞。

水客弄归棹,云帆卷轻霜。

扁舟敬亭下,五两先飘扬。

峡石入水花,碧流日更长。

思君无岁月,西笑阻河梁。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东楼高歌,远行的人期待破晓出发。
秋风吹过长江,吹落了山上的明月。
主人拿出美酒,点亮蜡烛,让清辉洒满。
两位崔姓朋友将去往金陵,怎能不痛饮一番。
水边的旅人摆弄着归航的船桨,云帆上覆盖着薄霜。
我在敬亭山下,五两风帆率先飘扬。
峡谷中的石头投入水中,激起碧绿的波纹,时间仿佛更漫长。
思念你没有日夜之分,只能在西边微笑,因河川阻隔了相见。

注释

放歌:高声歌唱。
倚:靠着。
东楼:高楼向东。
行子:出行的人。
期:期待。
晓发:清晨出发。
秋风:秋日的风。
渡江:越过江面。
山上月:山上的月亮。
主人:主人。
美酒:好酒。
延:延长。
二崔:两位崔姓朋友。
尽觞:畅饮到底。
水客:水上旅客。
归棹:归航的船桨。
云帆:如云的帆。
敬亭下:在敬亭山下。
五两:古代测量风力的单位。
飘扬:飘动。
峡石:峡谷中的石头。
碧流:碧绿的水流。
日更长:时间似乎更长。
思君:想念你。
无岁月:不分日夜。
西笑:微笑在西方。
阻:阻碍。
河梁:河流和桥梁,代指远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送别的温馨画面,诗人以其超凡脱俗的笔触,将送行之情、自然之美与酒宴之乐融为一体,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放歌倚东楼,行子期晓发。”开篇即设定了一种豪迈奔放的氛围,诗人在东楼上高声歌唱,与友人约定了清晨启程的时刻。这里的“放歌”和“晓发”都显现出一种急迫的情感,似乎是在表达对即将离别之人的不舍。

“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秋风是送行者最好的伴奏,它穿越了长江,将那清冷的气息带到了对岸。山上的明月也被这秋风轻轻摇曳,似乎在诉说着别离的哀愁。

“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在送行之际,主人拿出了美酒,而灯火则被熄灭,以此来延长那份难得的温馨时光。这里的美酒不仅是宴会上的佳肴,更是情谊的象征。

“二崔向金陵,安得不尽觞。”诗人提到两位姓崔的朋友将要前往金陵,这里“二崔”指的是崔宗之和崔子阳,而“金陵”则是古代南京的别称。诗人感叹,面对即将离去的友人,又怎能不尽情畅饮?

接下来的“水客弄归棹,云帆卷轻霜。”描绘了朋友启程的情景,水上行者挥动着桨板,船帆在轻霜中缓缓展开,这些细节都生动地表现了送别之情。

“扁舟敬亭下,五两先飘扬。”这里的“扁舟”是指平底的船只,“敬亭”则可能是某个特定的地点。在这种环境中,诗人提前让酒菜准备好,以示对朋友的敬意。

最后,“峡石入水花,碧流日更长。”和“思君无岁月,西笑阻河梁。”两句,则是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思念。峡石与水花相交,溪流愈发清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那份思念之情,如同河流一般,不受时光的限制,永远流淌。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送行场面的描写,展现了深厚的情谊和难以割舍的情感,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寄寓友情的佳作。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送崔度还吴

幽燕沙雪地,万里尽黄云。

朝吹归秋雁,南飞日几群。

中有孤凤雏,哀鸣九天闻。

我乃重此鸟,綵章五色分。

胡为杂凡禽,雏鹜轻贱君。

举手捧尔足,疾心若火焚。

拂羽泪满面,送之吴江濆。

去影忽不见,踌躇日将曛。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

吾家青萍剑,操割有馀闲。

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

鞍马月桥南,光辉岐路间。

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

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

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

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

君王按剑望边色,旄头已落胡天空。

匈奴系头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送族弟凝至晏堌

雪满原野白,戎装出盘游。

挥鞭布猎骑,四顾登高丘。

兔起马足间,苍鹰下平畴。

喧呼相驰逐,取乐销人忧。

舍此戒禽荒,微声列齐讴。

鸣鸡发晏堌,别雁惊涞沟。

西行有东音,寄与长河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