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林希逸为赵少保所作的挽诗之二,通过历史事件和具体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赵少保的深切缅怀与敬仰之情。
首联“长淮当日事尤危,孤垒身当数月围”,开篇即以“长淮”这一地理特征,点明了历史背景,暗示了战争的激烈与紧张局势。接着,“孤垒身当数月围”则形象地描绘了赵少保在孤城中坚守数月的英勇事迹,凸显了他的坚毅与不屈。
颔联“杨子江头如虎卧,平山堂下似羓归”,运用比喻手法,将赵少保比作潜伏于杨子江畔的猛虎,既展现了他深藏不露的智谋与力量,也预示了他最终将大展宏图的时刻。同时,平山堂下的“羓归”(意指归来)则暗含了对赵少保未来功成名就的期待与祝福。
颈联“二难千载为时出,一战三京与愿违”,进一步揭示了赵少保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贡献。这里的“二难”可能是指他在特定历史时期面临的双重挑战或难题,而“一战三京”则可能指的是他的一次战役中收复了三个重要城市,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然而,“与愿违”则暗示了尽管他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最终并未完全达成自己的理想或愿望,留下了一丝遗憾。
尾联“赍恨伯符投镜去,追怀到老泪沾衣”,以典故“伯符投镜”(据传孙策因不满父亲遗命而投镜自尽),表达了对赵少保未能实现自己抱负的惋惜之情。这句诗不仅体现了对赵少保个人命运的同情,也反映了对历史人物复杂情感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丰富的历史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不仅颂扬了赵少保的英雄气概和历史功绩,也寄托了对他的深切怀念与哀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情怀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