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庵赵少保挽诗(其二)

长淮当日事尤危,孤垒身当数月围。

杨子江头如虎卧,平山堂下似羓归。

二难千载为时出,一战三京与愿违。

赍恨伯符投镜去,追怀到老泪沾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林希逸为赵少保所作的挽诗之二,通过历史事件和具体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赵少保的深切缅怀与敬仰之情。

首联“长淮当日事尤危,孤垒身当数月围”,开篇即以“长淮”这一地理特征,点明了历史背景,暗示了战争的激烈与紧张局势。接着,“孤垒身当数月围”则形象地描绘了赵少保在孤城中坚守数月的英勇事迹,凸显了他的坚毅与不屈。

颔联“杨子江头如虎卧,平山堂下似羓归”,运用比喻手法,将赵少保比作潜伏于杨子江畔的猛虎,既展现了他深藏不露的智谋与力量,也预示了他最终将大展宏图的时刻。同时,平山堂下的“羓归”(意指归来)则暗含了对赵少保未来功成名就的期待与祝福。

颈联“二难千载为时出,一战三京与愿违”,进一步揭示了赵少保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贡献。这里的“二难”可能是指他在特定历史时期面临的双重挑战或难题,而“一战三京”则可能指的是他的一次战役中收复了三个重要城市,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然而,“与愿违”则暗示了尽管他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最终并未完全达成自己的理想或愿望,留下了一丝遗憾。

尾联“赍恨伯符投镜去,追怀到老泪沾衣”,以典故“伯符投镜”(据传孙策因不满父亲遗命而投镜自尽),表达了对赵少保未能实现自己抱负的惋惜之情。这句诗不仅体现了对赵少保个人命运的同情,也反映了对历史人物复杂情感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丰富的历史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不仅颂扬了赵少保的英雄气概和历史功绩,也寄托了对他的深切怀念与哀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情怀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809)

林希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信庵赵少保挽诗(其三)

百万频年战虎貔,神驰漠北到洮西。

空馀八阵江头石,未见一丸关上泥。

守父训辞黄阁去,负时名与紫岩齐。

河山收此英灵气,下马千年看墓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信庵赵少保挽诗(其四)

出语无多动造微,公于学问似生知。

客游槐府珍遗帖,世诵樗翁序近诗。

握手最先门下士,伤心谁勒墓前碑。

匆匆四十年间梦,忆到庐江下榻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赵虚斋挽诗(其一)

两朝人物号耆英,九折崎岖亦饱经。

几度拂衣心似石,重来曳履发如星。

争名可是因文字,转臂堪嗟失典刑。

何处藏山犹有史,悲笳幽咽若为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赵虚斋挽诗(其二)

奥学深功在易通,御题褒句圣恩隆。

成书自讲前无例,异论难齐久始公。

辞有所之端可据,文无不变论尤工。

皋比定集诸仙听,独惜丁宽道不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