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庵赵少保挽诗(其四)

出语无多动造微,公于学问似生知。

客游槐府珍遗帖,世诵樗翁序近诗。

握手最先门下士,伤心谁勒墓前碑。

匆匆四十年间梦,忆到庐江下榻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挽诗以深情的笔触,悼念了赵少保,即赵鼎,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与怀念之情。诗中“出语无多动造微”一句,赞美了赵鼎在学问上的深刻见解和独到之处,言简意赅却蕴含深意,体现了其在学术领域的卓越贡献。接着,“公于学问似生知”进一步强调了赵鼎在学问上的天赋与洞察力,仿佛天生就懂得一般。

“客游槐府珍遗帖,世诵樗翁序近诗。”这两句描绘了赵鼎在槐府任职期间的珍贵贡献,以及他作品在世人心中的地位,通过“遗帖”和“近诗”的描述,展现了其作品的流传与影响。

“握手最先门下士,伤心谁勒墓前碑。”则表达了诗人与赵鼎交往的情谊,以及对赵鼎去世的哀痛之情。握手最先,意味着赵鼎在众多门徒中最早得到了他的认可与指导;而墓前碑的“伤心谁勒”,则表达了对赵鼎逝世的深切哀悼,同时也暗示了后人对他的怀念与追思。

最后,“匆匆四十年间梦,忆到庐江下榻时。”将时间拉长至四十年,强调了与赵鼎相识相知的岁月之长,以及对那段时光的深深怀念。庐江下榻时,可能指的是两人共度的美好时光或某次重要的会面,这一细节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让人感受到诗人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与对赵鼎的深切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赵鼎生平、成就及与诗人之间深厚情谊的回顾,表达了对这位杰出人物的崇高敬意和深切哀思,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悼念逝者时的深情与庄重。

收录诗词(809)

林希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赵虚斋挽诗(其一)

两朝人物号耆英,九折崎岖亦饱经。

几度拂衣心似石,重来曳履发如星。

争名可是因文字,转臂堪嗟失典刑。

何处藏山犹有史,悲笳幽咽若为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赵虚斋挽诗(其二)

奥学深功在易通,御题褒句圣恩隆。

成书自讲前无例,异论难齐久始公。

辞有所之端可据,文无不变论尤工。

皋比定集诸仙听,独惜丁宽道不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恕斋洪尚书挽诗(其一)

定是仙从天目来,少曾吟咏到襄淮。

才名词伯班常伯,学问平斋授恕斋。

华盖谩云邻翰苑,衮衣不许上瑶阶。

海山纵好归何处,叹惜人间事好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佳]韵

恕斋洪尚书挽诗(其二)

秀骨清姿玉雪同,几多星宿入心胸。

风流王谢谈谐胜,家数常杨制诏工。

坐政事堂无六丈,登文章箓似三洪。

年来人物萧疏甚,玉座东西欠此翁。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