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名为《送江公著知吉州》。诗中流露出浓郁的情感和深厚的友情,同时也透露着作者对人生和世道的深刻洞察。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
这两句描绘了一片壮丽的自然风光,其中“三吴”指的是古代吴越地区,即今江苏、浙江一带,而“桐庐”则是作者所在之地。这两处地方都有着优美的山水,特别是在诗人眼中,桐庐更显得清幽而美丽。
"岂惟浊世隐狂奴,时平亦出佳公子。"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社会和人心的看法。在“浊世”即混乱不堪的时代中,“隐狂奴”指的是那些隐藏自己真实面貌的人,而在太平盛世之时,也会出现品德高尚的君子。这两句反映出诗人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性的复杂看法。
"初冠惠文读《城旦》,晚入奉常陪剑履。"
“初冠”指的是年轻时期,“惠文”是诗人早年的字,读《城旦》则是在学习古代经典之中培养自己的学问和品性。“晚入奉常”则是成熟后参与政治的场景,“陪剑履”则是身处险恶环境中的形象。
"方将华省起弹冠,忽忆钓台归洗耳。"
“华省”可能指的是诗人仕途上的某个地方或职位,“起弹冠”意味着准备脱去官帽,放弃官职。而“钓台”则是古代的渔阳县,也就是作者想象中的隐居之地,“洗耳”则是清除尘世杂音,以求心灵的清净。
"未应良木弃大匠,要使名驹试千里。"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鼓励。“良木”比喻有才华的人,“大匠”则是能干的大师,而“名驹”则指的是良马,能够在长途跋涉中考验其能力。
"奉亲官舍当有择,得郡江南差可喜。"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待。“奉亲”是指侍奉父母,“官舍”则是官职的居所,而“得郡江南”则是在江南地区获得官职,这在当时被视为较好的任命。
"白粲连樯一万艘,红妆执乐三千指。"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观的节庆画面,其中“白粲连樯”形容船只如同雪花一般洁白而众多,而“红妆执乐”则是女乐师们盛装打扮,手持乐器的情景。
"簿书期会得馀闲,亦念人生行乐耳。"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簿书期会”指的是约定好的聚会时间,而“得馀闲”则是希望在忙碌之余能够得到片刻的清净时光。最后,“亦念人生行乐耳”则是在提醒自己和朋友,尽管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但仍应珍惜每一刻,享受人生的乐趣。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友情、仕途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的丰富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