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绣阁夜作二首(其一)

一灯炯微明,敲尽寒更永。

老蛩泣月罅,脆叶鸣霜井。

此事谁主宰,凡物皆动静。

不了达者观,却似醉难醒。

久无谢安石,况复陶弘景。

残书非一慨,孤钟但深省。

梅生雪后花,雁叫云西影。

他心不可度,此语堪自警。

形式: 古风

翻译

一盏灯火微弱明亮,敲响寒冷的更声直到天明。
老蟋蟀在月光缝隙中悲鸣,枯叶在结霜的井边沙沙作响。
世间万物的起落由谁主宰?一切都在动与静中流转。
不通达的人看不清这道理,就像醉酒之人难以清醒。
长久以来没有像谢安石那样的人物,更何况陶弘景这样的隐士。
残破的书籍引发无限感慨,孤独的钟声让我深深反思。
梅花在雪后绽放,大雁的叫声回荡在西边的云影间。
人心难以揣测,这句话足以自我警示。

注释

炯:形容灯火明亮。
寒更:寒冷的更鼓声。
老蛩:老蟋蟀。
动静:指事物的变迁和静止。
谢安石:东晋名臣,以清廉著称。
陶弘景:南朝隐士,道教思想家。
残书:破损的书籍。
孤钟:孤独的钟声。
梅生:梅花。
他心:他人的心思。

鉴赏

这首宋诗《分绣阁夜作二首(其一)》是高似孙所作,描绘了夜晚寂静而深沉的景象。诗人以一盏昏黄的灯火为引子,敲击着寒夜的更声,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漫长的氛围。老蟋蟀在月光下悲鸣,枯叶在秋霜中瑟瑟作响,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自然界的静寂与变迁。

诗人感慨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动静相生,而唯有洞察世事的智者才能超然于外,如醉如醒之间。他以谢安石和陶弘景两位历史人物自比,表达对超脱世俗的向往。阅读残书,聆听孤钟,诗人反思人生,感叹时光流逝,梅花在雪后绽放,大雁的叫声回荡在云天之间。

最后两句“他心不可度,此语堪自警”,诗人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难以揣测,唯有自我反省,才能领悟生活的真谛。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富有哲理,体现了宋诗的意境之美。

收录诗词(188)

高似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清康熙《鄞县志》卷一○),一说馀姚(今属浙江)人(清光绪《馀姚县志》卷二四)。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调会稽县主簿,历任校书郎,出知徽州,迁守处州。宁宗庆元六年(一二○○)通判徽州,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为著作佐郎。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知处州。晚家于越,为嵊令史安之作《剡录》。有《疏寮小集》、《剡录》、《子略》、《蟹略》、《骚略》、《纬略》等。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宋史翼》卷二九

  • 字:续古
  • 号:疏寮
  • 生卒年:1158—1231

相关古诗词

天台渡

一江夹清浑,只向青村注。

馀云拖薄润,远霭飞轻素。

船轻顺流下,石狭奔湍怒。

苍阴布仙迹,野芳生幽趣。

山色各有旧,春情宛如诉。

徘徊良自得,泱漭又将暮。

遐瞻金碧庭,可入丹泉路。

今夜宿桃花,切莫匆匆去。

形式: 古风

天台渡

歇程偏惜来时路,白鸟相随呼野渡。

一树桃花碧云暮,过了溪西却飞去。

形式: 古风

天台道中

落花入溪口,山山皆可佳。

横矼碧水急,后峰白云霾。

野药缀殷子,危松换新钗。

鱼轻争凑石,兰瘦深依涯。

此处若有仙,欲留殊未阶。

一来爱清气,全是牵幽怀。

空色下映水,风声高在崖。

草草亦难通,借泉洗青鞋。

形式: 古风 押[佳]韵

四圣观

水明一色抱神州,雨压轻尘不敢浮。

山北山南人唤酒,春前春后客凭楼。

射熊馆暗花投扆,下鹄池深柳拂舟。

白发邦人能道旧,君王曾奉上皇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