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渡

一江夹清浑,只向青村注。

馀云拖薄润,远霭飞轻素。

船轻顺流下,石狭奔湍怒。

苍阴布仙迹,野芳生幽趣。

山色各有旧,春情宛如诉。

徘徊良自得,泱漭又将暮。

遐瞻金碧庭,可入丹泉路。

今夜宿桃花,切莫匆匆去。

形式: 古风

翻译

江水混杂着清澈与浑浊,直流入那绿色的村庄。
剩余的云彩带着湿润,远方的雾气像轻盈的白纱飘动。
小船轻盈随水流而下,狭窄的石头间激流汹涌。
青天之下,仙人足迹遍布,野外的花草散发出幽深的情趣。
山色依旧如故,春天的情感仿佛在倾诉。
我在原地徘徊,心中满足,但时间已近傍晚。
遥望金色碧绿的庭院,似乎通向那传说中的丹泉之路。
今夜我将宿于桃花林,切勿匆忙离去。

注释

一江:整条江。
夹:混合。
青村:绿色的村庄。
馀云:剩余的云。
拖:带着。
薄润:湿润。
远霭:远方的雾气。
飞:飘动。
轻素:轻盈的白纱。
船轻:小船轻盈。
石狭:狭窄的石头。
湍怒:激流汹涌。
苍阴:青天。
布:遍布。
仙迹:仙人足迹。
野芳:野外的花草。
幽趣:幽深的情趣。
山色各有旧:山色依旧。
春情宛如诉:春天的情感仿佛在倾诉。
徘徊:徘徊。
泱漭:傍晚。
暮:傍晚。
遐瞻:遥望。
金碧庭:金色碧绿的庭院。
丹泉路:丹泉之路。
今夜:今夜。
桃花:桃花林。
切莫:切勿。
匆匆去:匆忙离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过天台渡口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首句"一江夹清浑,只向青村注"写出了江水清澈与混浊交织,汇流于青翠村庄的情景。接下来的"馀云拖薄润,远霭飞轻素",通过云雾的轻盈飘逸,展现了天空的宁静与湿润。

"船轻顺流下,石狭奔湍怒"描绘了舟行江上的动态,船只轻快地顺流而下,而狭窄的河段则水流湍急。"苍阴布仙迹,野芳生幽趣"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深和神秘,仿佛仙踪犹在,野花散发出淡雅的香气,增添了诗意。

"山色各有旧,春情宛如诉"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之间岁月流转的感慨,春天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徘徊良自得,泱漭又将暮",诗人流连忘返,享受着这份宁静,但夕阳西下,时光悄然流逝。

最后两句"遐瞻金碧庭,可入丹泉路"暗示了诗人对未知的向往,期待能深入探索更美的境界。结尾"今夜宿桃花,切莫匆匆去"表达了诗人希望在此处停留,尽情欣赏桃花之美,不愿轻易离去。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天台渡的自然风光,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出宋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收录诗词(188)

高似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清康熙《鄞县志》卷一○),一说馀姚(今属浙江)人(清光绪《馀姚县志》卷二四)。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调会稽县主簿,历任校书郎,出知徽州,迁守处州。宁宗庆元六年(一二○○)通判徽州,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为著作佐郎。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知处州。晚家于越,为嵊令史安之作《剡录》。有《疏寮小集》、《剡录》、《子略》、《蟹略》、《骚略》、《纬略》等。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宋史翼》卷二九

  • 字:续古
  • 号:疏寮
  • 生卒年:1158—1231

相关古诗词

天台渡

歇程偏惜来时路,白鸟相随呼野渡。

一树桃花碧云暮,过了溪西却飞去。

形式: 古风

天台道中

落花入溪口,山山皆可佳。

横矼碧水急,后峰白云霾。

野药缀殷子,危松换新钗。

鱼轻争凑石,兰瘦深依涯。

此处若有仙,欲留殊未阶。

一来爱清气,全是牵幽怀。

空色下映水,风声高在崖。

草草亦难通,借泉洗青鞋。

形式: 古风 押[佳]韵

四圣观

水明一色抱神州,雨压轻尘不敢浮。

山北山南人唤酒,春前春后客凭楼。

射熊馆暗花投扆,下鹄池深柳拂舟。

白发邦人能道旧,君王曾奉上皇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石桥纹蕈

绝冥万丈深,积翠淩空危。

清涧月自浴,孤芳人不知。

石骨溜香髓,松苓涌凉脂。

忽然青云阴,见此白玉姿。

冉冉露痕重,漼漼雪花滋。

淑气注阳鼎,甘津灌华池。

开经拜修静,得道推安期。

聊欲燕其阳,饱食五色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