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其十)

君位曰大宝,惟圣能矜持。

彼狂乱其经,纵欲日沦迷。

夏桀坠禹服,商受倾汤基。

蹙国向沉湎,投身殒蛾眉。

祸福共倚伏,理乱亦相因。

下民尚有严,皇天本无亲。

姬文掩枯骼,四海咸称臣。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上的君主,探讨了权力与道德、欲望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篇“君位曰大宝,惟圣能矜持”,强调了君主地位的重要性,并指出只有圣明之人才能妥善地掌握和运用这种权力。接着,“彼狂乱其经,纵欲日沦迷”则批评那些失去理智、放纵私欲的君主,他们的行为导致国家衰败,人民陷入困境。

“夏桀坠禹服,商受倾汤基”引用了夏桀和商纣的历史典故,说明暴政最终会导致政权的崩溃。“蹙国向沉湎,投身殒蛾眉”进一步描绘了君主沉迷享乐、不顾国家安危的后果,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这些例子共同构成了对君主道德缺失的批判。

“祸福共倚伏,理乱亦相因”揭示了历史的循环和因果律,即善恶终有报,国家的兴衰与君主的德行紧密相连。“下民尚有严,皇天本无亲”表达了民众对公正的渴望以及上天对所有人的公平对待,不偏袒任何一方。

最后,“姬文掩枯骼,四海咸称臣”以周文王的事迹作为正面例证,说明仁德的君主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戴和尊敬。整体来看,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于君主责任、道德修养以及国家治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554)

林鸿(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感秋(其十一)

季世尚游侠,使气凌诸侯。

就死轻一芥,含恩重山丘。

荆卿触秦怒,渐离重燕忧。

小节若可尚,大义非良筹。

嗟哉黄金台,千古令人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感秋(其十二)

朝登北邙坂,墟墓何累累。

怀哉泉下人,恻然我心悲。

往若不可复,来者每如斯。

膏火煎万族,纷纷竞刀锥。

生存华屋居,死与草木萎。

愚智同土壤,英灵竟何知。

所赖贤哲士,千龄名不隳。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感秋(其十三)

大块覆群迷,畴能会其妙。

狂夫每如醉,至人独先觉。

草木养气体,金石驻精魂。

多岐但驱车,孰踵玄玄门。

汉武志三岛,秦皇穷八垠。

焉知淡泊水,可沃灵台焚。

形式: 古风

感秋(其十四)

大化有培覆,贫穷固其常。

奈何东邻子,索居多慨慷。

在桁无悬衣,晨飧旷储粮。

饥寒不自保,妻子安得将。

投杖出门去,仰逐浮云翔。

周流极四海,组练归故乡。

寄语寰中士,空乏庸何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