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其十三)

大块覆群迷,畴能会其妙。

狂夫每如醉,至人独先觉。

草木养气体,金石驻精魂。

多岐但驱车,孰踵玄玄门。

汉武志三岛,秦皇穷八垠。

焉知淡泊水,可沃灵台焚。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感秋(其十三)》由明代诗人林鸿所作,通过深邃的思考与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自然、人生以及历史的深刻感悟。

首句“大块覆群迷,畴能会其妙”以“大块”象征广阔无垠的自然世界,而“群迷”则指芸芸众生在其中迷失自我。诗人提出的问题“畴能会其妙”,即谁能理解自然界的奥秘,暗含了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反思。

接着,“狂夫每如醉,至人独先觉”对比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狂妄之人如同醉酒般迷失自我,而真正觉悟的至人却能洞察万物的本质。这一对比强调了智慧与觉醒的重要性。

“草木养气体,金石驻精魂”进一步阐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和谐,草木滋养着生命的气息,金石则守护着精神的灵魂。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内在精神力量的肯定。

“多岐但驱车,孰踵玄玄门”则表达了对复杂人生道路的思考。面对众多选择和歧途,人们往往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而“玄玄门”象征着通往真理或智慧的神秘路径,暗示了追求真知的艰难与必要性。

最后,“汉武志三岛,秦皇穷八垠。焉知淡泊水,可沃灵台焚”以历史上的两位帝王——汉武帝和秦始皇为例,他们追求长生不老和领土扩张,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净化。诗人通过反问“焉知淡泊水,可沃灵台焚”,指出真正的智慧和内心的平和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只有通过淡泊的心态,才能洗涤心灵的尘埃,达到精神的升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感悟,语言深沉而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收录诗词(554)

林鸿(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感秋(其十四)

大化有培覆,贫穷固其常。

奈何东邻子,索居多慨慷。

在桁无悬衣,晨飧旷储粮。

饥寒不自保,妻子安得将。

投杖出门去,仰逐浮云翔。

周流极四海,组练归故乡。

寄语寰中士,空乏庸何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感秋(其十六)

空谷有隐士,服食常不周。

藿羹笑钟鼎,裋褐轻王侯。

樵渔有时閒,但与麋鹿游。

持身岂不隘,安命固无忧。

我愿见其人,欲往道无由。

迷途谅未远,反策营吾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感秋(其十七)

圣人处忧患,微言在明夷。

世人昧独处,悔吝相与期。

君看文毛豹,隐雾南山陲。

寄言狂驰子,曷用此道推。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感秋(其十八)

圣人立名教,朋友居人伦。

异体相谋合,惟德可为邻。

何如便佞子,婉娈来相亲。

昔为金与兰,中道若参辰。

投以明月珠,按剑反见嗔。

对面隔山岳,欲达路无因。

数疏既有戒,昌言迹非真。

惟应管鲍交,此道恒自信。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