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秋(其十三)》由明代诗人林鸿所作,通过深邃的思考与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自然、人生以及历史的深刻感悟。
首句“大块覆群迷,畴能会其妙”以“大块”象征广阔无垠的自然世界,而“群迷”则指芸芸众生在其中迷失自我。诗人提出的问题“畴能会其妙”,即谁能理解自然界的奥秘,暗含了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反思。
接着,“狂夫每如醉,至人独先觉”对比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狂妄之人如同醉酒般迷失自我,而真正觉悟的至人却能洞察万物的本质。这一对比强调了智慧与觉醒的重要性。
“草木养气体,金石驻精魂”进一步阐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和谐,草木滋养着生命的气息,金石则守护着精神的灵魂。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内在精神力量的肯定。
“多岐但驱车,孰踵玄玄门”则表达了对复杂人生道路的思考。面对众多选择和歧途,人们往往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而“玄玄门”象征着通往真理或智慧的神秘路径,暗示了追求真知的艰难与必要性。
最后,“汉武志三岛,秦皇穷八垠。焉知淡泊水,可沃灵台焚”以历史上的两位帝王——汉武帝和秦始皇为例,他们追求长生不老和领土扩张,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净化。诗人通过反问“焉知淡泊水,可沃灵台焚”,指出真正的智慧和内心的平和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只有通过淡泊的心态,才能洗涤心灵的尘埃,达到精神的升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感悟,语言深沉而富有哲理,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