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其十二)

朝登北邙坂,墟墓何累累。

怀哉泉下人,恻然我心悲。

往若不可复,来者每如斯。

膏火煎万族,纷纷竞刀锥。

生存华屋居,死与草木萎。

愚智同土壤,英灵竟何知。

所赖贤哲士,千龄名不隳。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鸿的《感秋》系列之一,名为“其十二”。林鸿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诗中开篇即以“朝登北邙坂,墟墓何累累”描绘出一片荒凉的景象,北邙坂上,墓碑累累,象征着生命的消逝和时间的无情。接着,“怀哉泉下人,恻然我心悲”,诗人对那些已逝去的灵魂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哀思,这种情感直击人心,让人感受到生命脆弱的一面。

“往若不可复,来者每如斯”,诗人感叹过去无法挽回,未来却总是重复着相似的轮回。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整个世界的宏观思考,体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深刻理解。

“膏火煎万族,纷纷竞刀锥”,这里运用比喻手法,将人生的竞争比作燃烧的火焰煎熬万物,人们为了生存而不断奋斗,如同刀锋下的锥子,充满了紧张和压力。这一句生动地展现了社会竞争的残酷。

“生存华屋居,死与草木萎”,对比生前的荣华富贵与死后归于尘土的平凡,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最终的平等。无论生前多么辉煌,最终都将化为尘埃,与草木一同枯萎。

“愚智同土壤,英灵竟何知”,诗人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本质,认为不论智愚,最终都归于同一土壤,生命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传承,而非物质上的成就。这一句引人深思,体现了对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

最后,“所赖贤哲士,千龄名不隳”,诗人寄希望于贤哲之士,他们的智慧和品德能够流传千古,不受时间的侵蚀。这句话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敬仰和对历史传承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墓地的荒凉、生命的无常、社会的竞争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收录诗词(554)

林鸿(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感秋(其十三)

大块覆群迷,畴能会其妙。

狂夫每如醉,至人独先觉。

草木养气体,金石驻精魂。

多岐但驱车,孰踵玄玄门。

汉武志三岛,秦皇穷八垠。

焉知淡泊水,可沃灵台焚。

形式: 古风

感秋(其十四)

大化有培覆,贫穷固其常。

奈何东邻子,索居多慨慷。

在桁无悬衣,晨飧旷储粮。

饥寒不自保,妻子安得将。

投杖出门去,仰逐浮云翔。

周流极四海,组练归故乡。

寄语寰中士,空乏庸何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感秋(其十六)

空谷有隐士,服食常不周。

藿羹笑钟鼎,裋褐轻王侯。

樵渔有时閒,但与麋鹿游。

持身岂不隘,安命固无忧。

我愿见其人,欲往道无由。

迷途谅未远,反策营吾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感秋(其十七)

圣人处忧患,微言在明夷。

世人昧独处,悔吝相与期。

君看文毛豹,隐雾南山陲。

寄言狂驰子,曷用此道推。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