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别国清月老

珍重国清老,由来隐薜萝。

诗清堪供佛,禅定已降魔。

不向名山住,其如讲席何。

无心聊一出,馀论自相多。

别去今逾远,后期难重过。

丁宁一句子,还肯寄来么。

形式: 排律 押[歌]韵

翻译

珍视国清寺的老僧,他向来在薜荔和萝藤间隐居。
他的诗才清新,足以供奉佛祖,禅定功夫已经能降伏恶魔。
他不愿长久居住在名山胜地,又怎能放弃讲经说法的机会。
他本无意外出,但随口一说,却引来了许多讨论。
离别后时间已过去很久,再想相见恐怕很难。
临别之际,我恳切地问,你还会把那些话语寄来吗?

注释

国清老:指国清寺的老僧。
薜萝:薜荔和萝藤,常用于形容隐士的居所。
诗清:诗才清新。
禅定:佛教修行中的静坐冥想。
讲席:讲经说法的场合。
馀论:后续的讨论或评论。
后期:未来的约定时刻。
丁宁:恳切叮嘱。
寄来:邮寄或传递。

鉴赏

此诗是一首送别之作,抒发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深厚情谊。首句“珍重国清老”表明诗人对国清月老的尊敬与珍惜,而“由来隐薜萝”则是说国清月老淡泊名利,生活低调,不求闻达于世。

接着,“诗清堪供佛”、“禅定已降魔”两句描绘了国清月老的高洁品格和深厚的禅修功夫。他的诗作如同清净之水,可以供养佛祖;他的禅定已经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降伏心魔的境界。

“不向名山住,其如讲席何”则是说国清月老不同于一般人对名山大川的向往,他更倾向于在讲经论道之地安身立命。这表明他对佛法的执着和对精神家园的选择。

“无心聊一出,馀论自相多”显示了国清月老超脱尘世,无意于名利场中争斗,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旁人议论的话题。

“别去今逾远,后期难重过”则是诗人表达对国清月老离别的不舍,以及未来相见难度的感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两人的再次相聚变得愈加困难。

最后,“丁宁一句子,还肯寄来么”是诗人在送别之际,殷切地希望国清月老能够在他忙碌或闲暇中,留心于往日的情谊,不论是一句诗还是一字一言,都愿意接受他的思念寄托。

这首诗通过对国清月老的描述和送别之情,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对佛法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205)

邓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三游洞

诘曲山蹊晚,清泠石涧秋。

三门俨呀豁,四壁极雕锼。

上穴重岩閟,中龛一室幽。

斐然成五字,聊尔继三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乡人祷雨有应时寓乌石

力穑乃有秋,斯言闻自古。

天时或不顺,人事亦安取。

今年问何如,常旸颇为苦。

大田纷拆裂,槁苗渴灌注。

井瓮走墟落,河车喧旦暮。

江溪近复涸,手足了无措。

祷旱急农夫,迓神击村鼓。

动以千百人,为此万一举。

烈日仍朝朝,乞灵空处处。

谁知天地回,正在顷刻许。

旱魃翻然收,丰隆激其怒。

真龙奋寂寞,商羊自鼓舞。

张盖作浓云,翻盆下甘雨。

剩水有平畴,旷原无焦土。

言功任鬼神,介我喜稷黍。

饱饭可预期,晚岁复何虑。

欢声变愁叹,忧心成悦豫。

惟时对江村,所寓隘茅宇。

因循已半月,侵凌奈酷暑。

快此一日凉,美甚八珍具。

浇肠欠浊醪,钱兄寻酒户。

形式: 古风

千叶石榴(其二)

谁家巧妇为花谋,针线残零细意收。

不管生红难熨贴,从教百皱缀枝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山庄冰壶避暑

偏屋支岩稳,斜廊引路通。

虚明疑贮月,凄冷自迎风。

六月尤宜此,红尘不到中。

洒然无热恼,坐我广寒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