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八观,并叙(其一)石鼓歌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鹁。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耈。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伐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

何人作颂比崧高,万古斯文齐岣嵝。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文字谁记某。

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扫埽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随击掊。

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鬼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翻译

嘉祐六年寒冬的十二月,我刚上任便去孔庙拜鲁叟。
旧时听说的石鼓今天见到了,鼓文雄奇有力如蛟似蛇走。
细看石鼓文字模糊好象指画肚,想读出声来又是那么难上口。
好古的韩退之慨叹自己生得迟,何况我又在韩公百年后。
强去寻找石鼓文的偏旁推敲点画,只认得一二还剩下八九。
终于认出了“我车既攻马亦同”,又辨认出“其鱼维鱿贯之柳”。
好象在纵横成堆的古玩器中识得古鼎,又象那错落的众星辰中辨出了北斗。
多半模糊得象疮痕和手掌老茧,形体不全尚能辨认出足跟与臂肘。
那么象娟娟的月牙隐入云雾,又真象好苗秃秃埋进深草里。
石鼓四处漂流历经百战还偶然幸存,不知它独立千载与谁作朋友。
上可与轩辕、颉帝古文奇字抗礼,下可把李冰阳和李斯的小篆哺育。
追忆昔日的鸿雁是歌周宣王名篇,当年太史籀用大篆来改变古文蝌蚪。
人心厌恶厉王、夷王之乱思圣贤,周室中兴天生了辅佐周王众耆耆。
他们东征徐虏象勇猛的强虎咆哮,北伐降伏犬戎多象轻易地驱使走狗。
周穆王征战犬戎得四狼四鹿而归,连连赐方叔、召虎以玉器斗酒。
每因军中击响犬小鼓而思将帅功绩,岂能敲击军鼓而烦劳瞎眼的礞瞍。
何人曾作《崧高》歌颂周王功业,写此文的作者名声应如衡山岣嵝。
勋功极大而又不矜夸居功占为已有,手下的文臣武将又那么的老实忠厚。
周王留下的石鼓文寻不到年岁甲乙,那里还有名字记载着谁或某。
自从周王衰退更叠七国相继灭亡,竟然使一统的泰国积有九有之师。
秦朝扫除诗书崇尚暴虐的法律。放弃了祭祀祖先的器具用上鞭枉。
当年是何人辅佐暴君秦始皇帝?上蔡公子李斯牵着害民的黄狗。
登山刻石想记下自己功勋著烈,真个是后无继人前也不能成偶。
都说秦皇巡视被他占领的四个国家,烹灭了强暴说是他解救了黔首。
连《六经》也化作了灰尘,真担心石鼓文也在当年遭到击剖。
传说九鼎之一沉沦在泗水河里,想让万民沉入水底去摸取。
暴君即使用尽了众多的人力,神物也不会染上秦国的污垢。
当时真不知石鼓到何处去避厄运,无奈何天工令神鬼把石鼓把守。
人世兴亡多变而石鼓依然自闲,那些大富大贵们不朽也只有一朝。
细细思量万物事理而坐着叹息,人生怎么才能与石鼓那样长寿?

注释

辛丑:指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
鲁叟:指孔子。
郁律:屈曲的样子。
画肚:据说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学书法时,常用手指在腹上划写。
韩公:唐韩愈。
“强寻”二句:勉强辨认偏旁,推断其笔画,也只能辨认出其十分之一、二,其它大部分推断不出来。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wěi)贯之柳。
名斗:辨认出北斗。
瘢:疮伤好了之后皮肤留下的斑。
胝:手掌或脚掌上因劳动或走路等摩擦而生成的硬皮。
跟肘:脚跟和手肘。
娟娟:姣好的样子。
濯濯: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
此处指遍地是莠草而没有禾苗,秀:挺拔,突出。
稂莠,莠草。
稂,古书上指狼尾草。
百战:众多的战乱。
轩颉:轩辕(即黄帝)、仓颉。
相传仓颉是中国汉文字的始创者,观鸟迹而创文字。
唯诺,互相应答之声。
此句指石鼓文字与上古苍颉创造的文字同声相求。
揖,揖让。
冰斯,李阳冰与李斯。
李阳冰,唐代书法家,擅长篆书。
李斯,秦始皇时丞相,曾取籀文(大篆)简省笔画,作小篆,彀(gòu)毂(gǔ):彀,待哺食的雏鸟;毂,哺乳。
此句谓篆文与石鼓文字一脉相承。
周宣:周宣王。
鸿雁:《诗经·小雅》篇名,旧注说《鸿雁》一篇是歌颂周宣王使离散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政绩的。
籀史:指周宣王时的史籀,史籀作大篆,俗称蝌蚪文。
生耆耈:使老年人得以安生。
徐虏:指春秋时东方的诸侯小国徐国。
阚:虎怒吼的声音。
航虎:虎。
犬戎:春秋时西北方少数民族。
随指嗾:使其服贴,听从指挥。
象胥:周代官名,执掌各方少数民族。
杂沓:指各方来进贡的少数民族纷纷而至。
方召:方叔、召虎,周宣王时大臣,曾先后出征,建立战功,为宣王所赏识。
圭:玉制手版。
卣:铜制酒器。
联翩:连续不断,前后相接。
鼓鼙:擂动战鼓。
考击:敲击,指敲打乐器。
蒙叟:指盲人乐师。
崧高:《诗经·大雅》篇名,旧注说是尹吉甫所作,颂扬周宣王功高如崧(嵩)山。
斯文:指石鼓文。
齐:等同。
岣嵝:衡山的主峰,在今湖南省衡山市西,相传大禹在此得到金简玉书。
至大:极大。
矜伐:夸矜,骄傲。
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未远:指周宣王距离周文王、武王时代不远。
周衰:周王室衰落。
更:变更。
七国:指战国时燕、赵、韩、魏、齐、楚、秦七国。
九有:九州。
有,通“域”,此指秦国统一天下。
埽除诗书:指秦始皇焚烧天下之书事。
诵法律:指实行严酷的法律统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
陈鞭木丑:陈列刑具。
杻,手铐。
后句指秦朝抛弃礼仪文治,而施用严刑处罚。
祖龙:指秦始皇赢政。
上蔡公子:指李斯。
登山刻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断巡行各地,到处刻石勒铭,夸示其功绩。
四国:秦始皇登上邹峄、琅琊、之罘、碣石诸山,此四处地方春秋战国时分属邹、齐、鲁、燕四国。
黔首:指老百姓。
秦始皇登之罘山刻石,辞中有“烹灭强暴,振救黔首”之句。
六经:指《诗》、《书》、《易》、《礼》、《春秋》、《乐》。
《乐》经今已佚。
委灰尘:指被秦始皇焚毁。
击掊:击破。
九鼎:相传大禹所铸,象征九州之地,历代相传,奉为传家宝,后沉于泗水。
下文“神物”也指九鼎。
污秦垢:染上秦国的污垢。
无乃:莫非。
天工:造化的功能。
物理:事物之道理。

鉴赏

诗中“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两句,开篇便设定了时间与场景,岁末的寒冷中,诗人初次踏入政治舞台,遇见了那位年迈的鲁叟,可见诗人的新鲜感和对未来的一种期待。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景仰与追寻。石鼓不仅是实物,更承载着历史信息,其上的文字如蛟龙蛇行,充满了神秘和力量。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则写出了诗人面对石鼓时的困惑与好奇,想要一探究竟,但又感到难以捉摸,如同嘴里含着钥匙却说不出话来。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中,诗人提到了历史上的韩愈,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与自己相比时,却感叹自己所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百年,可见对时间流逝和历史断层的深刻体悟。

接下来的几句:“强寻偏傍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鱮贯之柳”则是诗人在石鼓上寻找线索的过程,虽然时间已经造成了损耗,但依稀可辨。这里的“强寻”表达了一种执着和不懈追求。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则是对石鼓这一古代遗物的具体描绘,它虽历经沧桑,但依然可辨识,其上的图案如同夜空中的星辰,虽然零散,却仍保留着它们曾有的光芒。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继续写出了石鼓上文字的模糊与诗人对其含义的追问。尽管很多信息已经不清,但诗人仍旧能够从中辨识出一些线索。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描绘了一种恬静和谐的自然景象,这与前文对石鼓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则表达了一种悲壮的情感。尽管历史长河中许多事物都已湮灭无闻,但石鼓却幸存于世,而诗人在面对这份孤独和沉重的历史时,不禁发出对朋友或知音的渴望。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㝅”中,上文提到的“轩”、“颉”等都是古代车马的部件,这里则是诗人在历史长河中寻找那些已经逝去的辉煌与智慧。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则回忆起了古代的乐章《鸿雁》和对那段历史的变迁。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去文化的怀念。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耇”写出了在动荡的人世间,人们更渴望那些圣贤之士,而历史的轮回也使得诗人思考到那些曾经辉煌的时代。

接下来的几句:“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伏犬戎随指嗾。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则是对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的回忆,这些都是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矇瞍”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曾经掌握军队、决定战争胜败的将领的思考。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同石鼓上的文字一样,都值得深入探究。

“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嵝”则是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一种赞美,诗人提到了《嵩高》这样的佳作,这些作品如同山岳一般巍峨而不朽。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写出了对于那些功勋卓著但谦逊不自显的人物的赞扬。这些人虽然已经离我们很远,但他们的忠诚和厚重依然令人敬佩。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名字记谁某”则是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一种感慨。面对那些已不复存在的人物事件,诗人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去追寻和纪念。

“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中,诗人提到了历史上的重大变迁,从西周的衰落到战国七雄,再到秦人的统一,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

“埽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则写出了在这些历史变革中,一些文化遗产和知识的丧失。这里的“埽除”、“投弃”都表达了一种损失和抛弃。

“当时贤士亦多难,独步江湖思渊渊”这几句则是诗人对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坚守自己信念的人物的一种赞美。尽管这些人物已经不再,但他们的精神依然令人敬仰。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石鼓这一古代遗物的描述和探究,展现了诗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认识和怀旧之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历史、时间、文化传承等主题的深入思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凤翔八观,并叙(其二)诅楚文

峥嵘开元寺,仿佛祈年观。

旧筑扫成空,古碑埋不烂。

诅书虽可读,字法嗟久换。

词云秦嗣王,敢使祝用瓒。

先君穆公世,与楚约相捍。

质之于巫咸,万叶期不叛。

今其后嗣王,乃敢搆多难。

刳胎杀无罪,亲族遭圉绊。

计其所称诉,何啻桀、纣乱。

吾闻古秦俗,面诈背不汗。

岂惟公子卬,社鬼亦遭谩。

辽哉千载后,发我一笑粲。

形式: 古风

凤翔八观,并叙(其三)王维吴道子画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凤翔八观,并叙(其四)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桂寺

昔者子舆病且死,其友子祀往问之。

跰?鉴井自叹息,造物将安以我为。

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

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

世人岂不硕且好,身虽未病心已疲。

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

当其在时或问法,俯首无言心自知。

至今遗像兀不语,与昔未死无增亏。

田翁里妇那肯顾,时有野鼠衔其髭。

见之使人每自失,谁能与诘无言师。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凤翔八观,并叙(其五)东湖

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

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

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

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

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

入门便清奥,恍如梦西南。

泉源从高来,随波走涵涵。

东去触重阜,尽为湖所贪。

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

借汝腹中过,胡为目眈眈。

新荷弄晚凉,轻棹极幽探。

飘飖忘远近,偃息遗佩篸。

深有龟与鱼,浅有螺与蚶。

曝晴复戏雨,戢戢多于蚕。

浮沉无停饵,倏忽遽满篮。

丝缗虽强致,琐细安足戡。

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

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

至今多梧桐,合抱如彭聃。

彩羽无复见,上有鹯搏䳺。

嗟予生虽晚,好古意所媅。

图书已漫漶,犹复访侨郯。

《卷阿》诗可继,此意久已含。

扶风古三辅,政事岂汝谙。

聊为湖上饮,一纵醉后谈。

门前远行客,劫劫无留骖。

问胡不回首,毋乃趁朝参。

予今正疏懒,官长幸见函。

不辞日游再,行恐岁满三。

暮归还倒载,钟鼓已韽韽。

形式: 古风 押[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