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侄迈赴河间令

老去那堪用,恩深未敢归。

谁能告民病,一一指吾非。

尔赴河间治,无嫌野老讥。

仍将尺书报,勿复问从违。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翻译

年事已高难以再用,深厚的恩情不敢轻易离去。
谁能告诉我百姓的疾苦,一一指出我的过失。
你去河间治理政务,不必担心乡野老人的批评。
回来后请用书信告知,不要再问我是否顺从你的意愿。

注释

老去:年事已高。
那堪:难以。
用:再任职。
恩深:深厚的恩情。
谁:有人。
能:能够。
告:告诉。
民病:百姓的疾苦。
尔:你。
赴:前往。
河间:地名,古代行政区划。
治:治理。
无嫌:不必担心。
野老:乡野老人。
仍:仍然。
将:用。
尺书:书信。
报:告知。
勿复:不要再。
问:询问。
从违:顺从或违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他的侄子迈奔赴河间令任所时所作,表达了对侄子的勉励和期望。诗中首先提到自己年事已高,感叹岁月不饶人,但对朝廷的恩德深感不敢轻易离职。诗人鼓励侄子积极投身政务,关心百姓疾苦,暗示他应该倾听民众的声音,即使面对可能的批评也要坚持公正施政。

诗人告诉侄子,尽管可能会遭遇乡野老人的质疑,但他应勇敢地接受挑战,治理好地方。最后,诗人嘱咐侄子在处理政务后,用书信汇报情况,不必顾虑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或预期,显示出对侄子的信任和放手让他独立工作的态度。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长辈的关爱,又有对后辈的期许,体现了儒家的为官之道和家族亲情。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二首(其一)

东夷从古慕中华,万里梯航今一家。

夜静双星先渡海,风高八月自还槎。

鱼龙定亦知忠信,象译何劳较齿牙。

屈指归来应自笑,手持玉帛赐天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二首(其二)

官是蓬莱海上仙,此行聊复看桑田。

鲲移鹏徙秋帆健,潮阔天低晓日鲜。

平地谁言无崄岨,仁人何处不安全。

但将美酒盈船去,多作新诗异域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青州签判俞退翁致仕还湖州

不作清时言事官,海邦那复久盘桓。

早依莲社尘缘少,新就草堂归计安。

富贵暂时朝露过,江山故国水精寒。

宦游从此知多事,收取《楞伽》静处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送姜司马

七岁立谈明主前,江湖晚节弄渔船。

斗鸡谁识城东老,丧马方知塞上贤。

生计未成归去咏,草书时发醉中颠。

当年不解看齐物,气踊如山谁见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