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其二)

桑叶老欲尽,春蚕已就眠。

那能不作茧,丝子自缠绵。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蚕结茧的场景,充满了自然界的生动与生命力。诗人以“桑叶老欲尽,春蚕已就眠”开篇,巧妙地运用了“老”与“眠”两个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桑叶逐渐枯萎、春蚕即将进入休眠状态的景象,还隐喻了生命的循环与交替。接着,“那能不作茧,丝子自缠绵”,则进一步揭示了春蚕在生命最后阶段的辛勤工作——结茧产丝,这一过程虽艰辛却充满意义,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奉献。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自然界中一个微小而重要的生命过程,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即使生命即将终结,也要尽力为后世留下宝贵的东西,如同春蚕结茧,将生命的价值转化为永恒的丝线。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单纯描述自然现象的范畴,成为了一曲对生命意义的颂歌。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子夜歌(其三)

彊言共寝食,十日九不俱。

桐花夜夜落,梧子暗中疏。

形式: 乐府曲辞

子夜歌(其四)

出亦阴忆汝,入亦阴忆汝。

石阙四面生,悲来定何许。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语]韵

子夜歌(其五)

荡舟芙蓉池,红颜在池水。

侬与芙蓉花,有何不相似。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纸]韵

子夜歌(其六)

宿昔结同心,丝发与眉齐。

转动如春风,不离郎君怀。

形式: 乐府曲辞 押[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