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叠山送淮安士友韵

金台去棹倚云开,和饯诸诗已罄怀。

行计竟为尊鲁出,橹声相逐过江来。

定逢归旆荣桑里,岂料危机伏茗杯。

愿梓新吟留宇宙,也胜苏武得生回。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华丽的船只离开金台,伴随着云彩,诗人们已经倾尽了离别的赠言。
出行的计划竟然因为尊重鲁地而决定,船桨声追逐着越过江面而来。
必定能迎接归来的旌旗,在家乡的桑树林里,却未料到危险潜藏在茶杯之中。
但愿你的新作能流传千古,即使比不上苏武那样重获生机的壮举。

注释

金台:古代宫殿名,此处代指京城。
棹:船桨。
罄怀:倾尽心力,表达深厚的情感。
尊鲁:对鲁地的尊重,可能指目的地或重要人物。
归旆:归来的旗帜,象征荣耀。
茗杯:茶杯,暗含可能的陷阱。
梓:古代刻书常用梓木,此处指著作。
苏武:汉朝使臣,因坚守节操被困匈奴,后获释归国。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王奕所作,名为《和叠山送淮安士友韵》。诗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祝愿。

首句“金台去棹倚云开”,设定了一种超然物外、遥望天际的情景,“金台”象征高洁的境界,“去棹”则是指远离尘世的帷幕,而“倚云开”则是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开阔胸襟。

接着,“和饯诸诗已罄怀”,诗人通过吟咏古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朋友的思念之深。这里的“罄”指的是将酒倒尽,比喻着把所有的情感都倾诉而出。

第三句“行计竟为尊鲁出”,表达了诗人在离别时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和安排,意在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这里的“尊鲁”可能是指古代圣贤,如孔子游历至鲁国,以此自比。

第四句“橹声相逐过江来”,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与朋友在江边相送,船行水上,桨音相继,是对即将到来的离别的一种预感。

第五句“定逢归旆荣桑里”,诗中的“定逢”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或事件,而“归旆荣桑里”则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愿望,希望能够在平静安逸的环境中度过一生。

第六句“岂料危机伏茗杯”,却又转折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岂料”表示出乎意料,“危机”指的是潜藏的危险或困境,而“伏茗杯”则是比喻着在平凡的生活中隐藏着的不安。

末了,诗人表达了希望:“愿梓新吟留宇宙”,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流传千古,不朽于世。最后,“也胜苏武得生回”则是通过历史上苏武不屈的精神来表达对朋友的鼓励和祝福,希望他能像苏武那样坚韧不拔,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本色。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人生离合、得失成败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的高远情怀和深沉的情感。

收录诗词(135)

王奕(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南宋,入元后曾出任玉山县儒学教谕。与谢枋得等南宋遗民交往密切,诗文中不乏以遗民自居的文句,所以《宋诗纪事》将他列入书中。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因《玉窗如庵记》末署“岁癸巳二月朔,前奉旨特补玉山儒学教谕伯敬谨撰并书”,然则奕食元禄久矣,迹其出处,与仇远、白珽相类。”(《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改题元人。代表作品有《酹江月》、《摸鱼儿》和《沁园春》等

  • 字:伯敬
  • 号:斗山
  • 籍贯:玉山(今属江西)
  • 生卒年:1293

相关古诗词

宝香院

山如螺髻塔如簪,三面江环一径深。

晓雾拂岩凝蜃气,夜潮归壑听龙吟。

恋凉人坐临流石,带暝禽投隔岸林。

独憾宝香名未称,只应唤作小江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庚寅五月十二日偕赵平甫拜采石神霄宫太白坟

孤风吹黄鹄,远客归自鲁。

瓣香拜公坟,梁月重凄楚。

比曾登太山,依韵踵遐武。

生平景仰心,兹夕遂亲睹。

何地无青山,何人无黄土。

艳艳谪仙翁,配月照今古。

惜哉生死世,于道竟无补。

世乏蹈海人,此事与谁语。

徘徊暮云亭,玄蝉诉轻暑。

形式: 古风

金馀元遗山来拜祖庭有纪行十首遂倚歌之先后殊时感慨一也.和元遗山一首

鲁桥卸淮舸,淖涂历蓁芜。

翠峄倚天末,髣髴东南隅。

薄暮曲纪城,三清敞仙居。

平原积磥砢,灵河鸣泉珠。

小径斗折上,行与狐兔俱。

循崖索斯篆,恍惚东封书。

丛巅集莲瓣,岩岩瞰青徐。

正途尽茅塞,正尔宜羊车。

蚌珍不蔽美,岧峣到枌榆。

南门肃孟庙,冠袂先抠趋。

气大夙有配,邾少不必都。

盥既觌慈靖,择师谁复如。

形式: 古风

春晖亭为榉川子赋

昔人念亲心何如,喻彼百草蒙春晖。

一川含绿草方长,满地落红春已归。

草欲报春春忽改,子欲养亲亲不待。

嗟哉物尔人亦然,对草无言泪如海。

阳春有脚还复来,今年花谢明年开。

慈亲一去不复见,画图空写春风面。

榉川有子思报亲,结茅竹亭留白云。

亲恩难酬春易过,独倚栏干怨春暮。

寄言孝子须惜时,流光暗促亲颜移。

春盘荐脆须及早,莫待酒浇坟上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