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邻几龚辅之陈和叔登吹台有感

在昔梁惠王,筑台聚歌吹。

笙箫无复闻,黄土化珠翠。

当时秦兵强,今亦归厚地。

我与诸贤良,举酒莫言醉。

曾谁问孟轲,空自有仁义。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翻译

从前梁惠王时,修建高台聚集音乐。
笙箫的声音不再听见,只有黄土变为金银珠宝。
当年秦国军队强大,如今领土也归于尘土。
我和众多贤良之人,举杯饮酒却不说醉话。
又有谁会询问孟子,仁义之道只能空自留存。

注释

昔:过去。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君主。
筑台:建造高台。
歌吹:音乐演奏。
笙箫:古代管乐器。
黄土:比喻荒凉或衰败。
珠翠:珍贵的宝石和翠玉,象征财富。
秦兵:秦国军队。
厚地:肥沃的土地。
诸贤良:众多有才德的人。
举酒:举杯饮酒。
孟轲:儒家大师孟子。
仁义:儒家伦理中的仁爱和正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同江邻几龚辅之陈和叔登吹台有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感慨,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和人事无常的深沉思考。首句“在昔梁惠王,筑台聚歌吹”描绘了梁惠王时期繁华的景象,音乐歌舞盛极一时。然而,“笙箫无复闻,黄土化珠翠”暗示了这些繁华已成过往,只剩下荒凉的遗迹,昔日的珠翠如今化为尘土。

接着,“当时秦兵强,今亦归厚地”暗指历史的轮回,秦的强大最终也归于尘土,强调了世事如梦,兴衰无常。诗人与友人“我与诸贤良,举酒莫言醉”,在登台之际,借酒浇愁,感叹人生短暂,不欲过多沉溺于醉生梦死之中。

最后两句“曾谁问孟轲,空自有仁义”以孟子的儒家仁义之道作结,表达出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即使在乱世中,也不能放弃内心的仁爱与道义。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梅尧臣诗歌的沉郁风格。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同诸韩饮曼叔家

富贵丰盘餐,日可侑清角。

不与贤者俱,饱食何所学。

吾友虽日贫,邀赏不辞数。

质衣为酒肴,出论轻管乐。

其馔精且甘,刀几孰亲握。

是时予苦眩,引去意颇确。

羸马雪中归,醉醒谁复较。

形式: 古风 押[觉]韵

同谢师厚宿胥氏书斋闻鼠甚患之

灯青人已眠,饥鼠稍出穴。

掀翻盘盂响,惊聒梦寐辍。

唯愁几砚扑,又恐架书齧。

痴儿效猫鸣,此计诚已拙。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同道损世则元辅游西湖于卞氏借双鹤以观

塘蒲荫绿水,菡萏艳修渚。

想像华亭野,但欠鸣鹤侣。

同来三四人,趣向颇相与。

思见此清禽,无能觌翔羽。

城隅有大第,世本官吴楚。

尝同太湖石,不惜持金取。

欲作园林胜,园林宁暇睹。

今当问其家,借赏无吾拒。

果亦致之来,奋毛如喜舞。

虽生沧海心,翅重不得举。

还尔稻粱贪,崇丘在何所。

形式: 古风

同道损持国访孔旼处士

高庐当大道,节士不肯过。

穷巷独秉德,车马一何多。

势力走谀谄,礼义服委佗。

是以被褐人,长甘北山阿。

曰今岂有愧,渔上有行歌。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