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

汉家都护边头没,旧将麻衣万里迎。

阴地背行山下火,风天错到碛西城。

单于送葬还垂泪,部曲招魂亦道名。

却入杜陵秋巷里,路人来去读铭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汉朝的边疆守将战死边疆,老将穿着麻衣远行万里迎接灵柩。
在阴暗地带背向而行,山下似乎有火光闪动,风中迷路竟然到达了沙漠西边的城池。
匈奴首领在送葬时也流泪,部下为招魂呼喊着他的名字。
回到杜陵秋天的巷子里,路人经过时都会阅读碑文上的铭旌。

注释

汉家:指汉朝。
都护:汉代驻守边疆的最高长官。
边头:边疆地区。
没:死亡。
旧将:过去的将领。
麻衣:丧服。
阴地:阴暗的地方。
背行:背对着前行,这里可能指方向相反或心情沉重。
山下火:山下的火光,可能象征战争或引路之光。
风天:刮风的天气。
错到:意外到达。
碛西城:沙漠以西的城市,泛指边远之地。
单于:古代匈奴的首领称号。
送葬:参加葬礼,送别死者。
垂泪:流泪,表示哀伤。
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这里指下属士兵。
招魂:古代丧葬习俗,呼唤死者灵魂归来。
道名:呼喊死者的名字。
却入:返回。
杜陵: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此指墓地所在。
秋巷:秋季的巷子,渲染凄凉氛围。
路人:过路的人。
来去:来来往往。
读铭旌:阅读墓碑上的铭文,铭旌指下葬时引柩前导的旗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在边疆的壮丽画面和深沉情感。"汉家都护边头没",开篇便以宏大的景象展现了边塞的辽阔与守卫之重;"旧将麻衣万里迎",则通过一位经验丰富、穿着朴素麻衣的老将军迎接远道而来的使者,传递出一种深厚的情谊与历史的沧桑感。

"阴地背行山下火"与"风天错到碛西城"两句,通过对比鲜明的景象,表现了边疆战事的紧张与艰苦,以及士兵们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守和战斗。同时,这些描写也暗示了一种悲壮与无奈。

"单于送葬还垂泪"表达了对逝者深切哀悼之情,而"部曲招魂亦道名"则透露出一种超越生死的忠诚与敬仰,显示出古人对故人的追思和缅怀。

最后两句"却入杜陵秋巷里,路人来去读铭旌",将军回到杜陵古都,走在秋天的街道上,路人们纷纷前来阅读刻于碑石之上的功绩与赞誉。这不仅是对逝者的最高荣誉,也是对生者的一种鼓舞。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将士生活的描绘,以及对逝者哀悼和追思,展现了古人对忠诚、勇敢和历史责任的深刻理解。语言雄浑,情感真挚,是一篇充满力量与情怀的佳作。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送宫人入道

休梳丛鬓洗红妆,头戴芙蓉出未央。

弟子抄将歌遍叠,宫人分散舞衣裳。

问师初得经中字,入静犹烧内里香。

发愿蓬莱见王母,却归人世施仙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送唐大夫罢节归山

年少平戎老学仙,表求骸骨乞生全。

不堪腰下悬金印,已向云西寄玉田。

旄节抱归官路上,公卿送到国门前。

人间鸡犬同时去,遥听笙歌隔水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振武张尚书

回天转地是将军,扶助春宫上五云。

抚背恩虽同骨肉,拥旄名未敌功勋。

尽收壮勇填兵数,不向蕃浑夺马群。

闲即单于台下猎,威声直到海西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送流人

见说长沙去,无亲亦共愁。

阴云鬼门夜,寒雨瘴江秋。

水国山魈引,蛮乡洞主留。

渐看归处远,垂白住炎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