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

南渡衣冠废蒯缑,中原尽载向湖游。

胡尘不谓飞滇海,鬼火何因暗鄂州。

竟使兵家劳策画,到今国是计恩仇。

草茅死未忘哀愤,岂但燕云恨白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南渡以来,士大夫的荣华一扫而空,中原的文物都被运往江南,如同泛舟湖上。
战火纷飞,连遥远的滇海也仿佛被胡尘笼罩,鬼火在鄂州的夜晚显得格外阴森。
战争策略耗费无数心力,至今国家的决策仍围绕着恩怨情仇展开。
即使身处草野,亡国之痛和愤慨从未忘记,岂止是对燕云关失地的遗憾,更包含了对白沟河悲剧的深深哀思。

注释

衣冠:指士大夫的官服和礼帽,代指士人阶层。
蒯缑:古代的一种剑鞘,这里借指士人的身份。
胡尘:指外族入侵时的战乱尘土,象征敌军。
滇海:指云南的滇池,这里夸张其词,形容战火烧遍全国。
鄂州:今湖北武汉一带,当时是战场之一。
兵家:指军事家或战争策略制定者。
国是:国家的大政方针。
燕云:指燕山、云州地区,历史上曾被辽金占领。
白沟:河北白沟河,宋辽边境,有历史上的冲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战乱后遗留下的荒凉景象和深厚的哀愤情感。"南渡衣冠废蒯缑"一句,通过对南方王朝衣冠文人的沦落来反映时势的变迁与文化的断裂。"中原尽载向湖游"则表现了人们对于往昔繁华之地的怀念和逃避现实的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胡尘不谓飞滇海,鬼火何因暗鄂州",通过对异族入侵和战乱带来黑暗与混沌景象的描绘,揭示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竟使兵家劳策画,到今国是计恩仇"表明战争的残酷现实迫使军事家不得不绘制战略图谋,以维持国家的生存与复仇。这不仅仅是对战争本身的描写,更是一种对于历史恩怨交织的深刻反思。

最后两句,"草茅死未忘哀愤,岂但燕云恨白沟"则是诗人对于那些在战乱中丧命者的哀愤之情不能忘怀。这里的"燕云"和"白沟"可能指的是特定的历史事件或地点,通过这些具体地名来强化对往事的追忆与哀思。

整首诗以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战争废墟下的哀伤画卷,不仅是对于过去的回顾,更是一种对于和平价值的无声呐喊。

收录诗词(29)

区仕衡(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五十

早衰方五十,短发已成翁。

客向閒居谢,诗因老病工。

残更啼络纬,细雨落梧桐。

明日晴当出,看山兴未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过金坛遇刘宰

故人逢傲吏,问驿下西关。

制锦谁能似,鸣琴尔自闲。

京江三国地,斗野五州山。

去矣繁霜鬓,烟波照白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还家

刍荛计已非,戆直得全稀。

久病畏风露,深居思蕨薇。

豹藏宁是隐,鸟倦早知归。

但有黔娄妇,犹堪老布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建昌憩李尚书山房

旧里鸣珂一下车,蓬山西观更谁如。

木天清梦何人到,花雨空林有客居。

楼迥更堪看蠡泽,云深犹自护匡庐。

高斋曲馆新增色,读尽尚书万卷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